西湖梦寻 · 卷四 · 西湖南路 · 雷峰塔

· 张岱
雷峰者,南屏山之支麓也。穹窿回映,旧名中峰,亦名回峰。宋有雷就者居之,故名雷峰。吴越王于此建塔,始以十三级为准,拟高千尺。后财力不敷,止建七级。古称王妃塔。元末失火,仅存塔心。雷峰夕照,遂为西湖十景之一。曾见李长蘅题画有云:“吾友闻子将尝言:‘湖上两浮屠,保ㄈ如美人,雷峰如老衲。’予极赏之。辛亥在小筑,与沈方回池上看荷花,辄作一诗,中有句云:‘雷峰倚天如醉翁’。严印持见之,跃然曰:‘子将老衲不如子醉翁,尤得其情态也。’盖余在湖上山楼,朝夕与雷峰相对,而暮山紫气,此翁颓然其间,尤为醉心。然予诗落句云:‘此翁情淡如烟水。’则未尝不以子将老衲之言为宗耳。癸丑十月醉后题。” 林逋《雷峰》诗: 中峰一径分,盘折上幽云。夕照前林见,秋涛隔岸闻。 长松标古翠,疏竹动微薰。自爱苏门啸,怀贤事不群。 张岱《雷峰塔》诗: 闻子状雷峰,老僧挂偏?。日日看西湖,一生看不足。 时有薰风至,西湖是酒床。醉翁潦倒立,一口吸西江。 惨淡一雷峰,如何擅夕照。遍体是烟霞,掀髯复长啸。 怪石集南屏,寓林为其窟。岂是米襄阳,端严具袍笏。
拼音

所属合集

#西湖梦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穹窿:指中间隆起,四周下垂的样子。
  • 回映:指回环映照。
  • 长蘅:李流芳的字,明代诗人、书画家。
  • 保ㄈ(fǔ):即保俶塔。

翻译

雷峰,是南屏山的分支山脚。山势隆起回环映照,旧时名叫中峰,也叫回峰。宋时有个叫雷就的人居住在这里,所以叫雷峰。吴越王在这里建塔,开始是以十三级为标准,打算建到一千尺高。后来财力不足,只建了七级。古代称它为王妃塔。元末时失火,仅剩下塔心。雷峰夕照,于是成为西湖十景之一。曾看到李流芳题画时说:“我的朋友闻子将曾说:‘湖上两座佛塔,保俶塔如同美人,雷峰塔如同老衲。’我非常欣赏这话。辛亥年在小筑里,和沈方回在池塘上看荷花,就作了一首诗,诗中有句说:‘雷峰倚天如醉翁’。严印持看到后,高兴地说:‘子将说的老衲不如你的醉翁,更能表现出它的情态。’大概我在湖边山上的楼阁里,早晚和雷峰相对,而傍晚山间的紫气中,这位老衲颓然而立其间,尤其让人心醉。但我的诗最后一句说:‘此翁情淡如烟水。’那也是未曾不把子将老衲的话当作主旨啊。癸丑十月醉后题。” 林逋的《雷峰》诗:从中峰有一条小路分开,盘旋曲折通向幽深的云间。夕阳在前林出现,秋天的波涛隔着岸能听到。高大的松树标显古老的翠绿,稀疏的竹子有轻微的香气飘动。自然喜爱在苏门长啸,心怀贤德之事不同流俗。 张岱的《雷峰塔》诗:听人描述雷峰塔,如同老僧挂在旁边。天天看西湖,一辈子都看不够。不时有和暖的风来,西湖就像是酒床。醉翁潦倒倒立,一口能吸干西江。暗淡凄凉的一座雷峰塔,怎么就擅长那夕阳映照。全身都是烟霞,掀起胡须又长啸。怪石聚集在南屏山,在树林中当作它们的巢穴。难道是米襄阳(米芾),端正庄严具备官袍和笏板。

赏析

这段文字有对雷峰塔来历和景色的描绘,也有文人对其的咏叹。林逋的诗写出了雷峰塔所处环境的清幽和神秘。张岱的诗则更富有想象和个性色彩,通过不同的角度去描绘雷峰塔。整体营造出一种既具历史韵味又充满诗意的氛围,让读者能感受到雷峰塔独特的魅力和文化内涵。

张岱

张岱

张岱,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 ► 22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