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 学而篇 · 第十四章

· 孔子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拼音

所属合集

#论语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注释

就:靠近、看齐。 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正:匡正、端正。

赏析

本章重点提到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无。

翻译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做事勤勉,说话谨慎,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赏析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君子好学之德的一种阐述。强调君子不应过分关注物质享受,如饮食的饱足和居住的安逸,而应将精力更多地放在提升自身的品德和能力上。“敏于事而慎于言”,表现出积极做事但说话小心谨慎的态度,这是一种稳重和负责的表现。“就有道而正焉”则指出要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学习并修正自己,反映了不断追求进步和自我完善的要求。这种对于好学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获取,更是对品格修养和行为规范的全面要求,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和价值导向。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 ► 3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