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后雪冻

负暄尚觉日无功,炙手仍愁火失红。 本是雪前风作雪,却缘雪后雪生风。 四郊冻合如相约,七日晴来不肯融。 旧说醉乡堪避暑,避寒也合此乡中。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负暄: 在太阳下取暖。
  • 日无功: 指阳光无法驱散寒冷。
  • 炙手: 手摸着热的东西,形容天气极冷。
  • 失红: 火焰失去红色,形容火力减弱。
  • 风作雪: 风刮得像下雪一样。
  • 雪后雪生风: 下雪后空气变得寒冷,仿佛产生了风。
  • 冻合: 全都冻结在一起。
  • 相约: 形象地说,天地间像是达成了协议,严寒持续。
  • 七日晴: 连续七天晴朗。
  • 不肯融: 不愿意消融冰雪。
  • 醉乡: 传说中的酒乡,比喻温暖的地方。
  • 避暑: 避开炎热。
  • 避寒: 避开寒冷。

翻译

在阳光下取暖还是觉得冷,连阳光都似乎无能为力;手摸着热乎的东西还担心它会失去温度。原本是风先带来雪花,却又因为雪后天气更冷而生出寒风。四周的郊野结冰如若约定,连续七天的晴天也不见冰雪融化。老话说醉乡可以避暑,看来避寒的去处也该在这冰冷的世界里找寻了。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冬季严寒的景象,杨万里以细腻的笔触,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负暄、炙手,以及天气的变化,形象地展现了雪后冻天的冷酷无情。诗人巧妙地运用对比和比喻,如“风作雪”与“雪生风”,生动地揭示了雪后气温骤降的现象。同时,通过“四郊冻合”和“七日晴来不肯融”,表现了冬季天气的顽固和持久。最后一句则借“醉乡”寓言,表达了对温暖环境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恶劣天气的无奈与幽默。整首诗富有生活气息,又不乏哲理韵味,让人感受到冬日严寒的深度和诗人坚韧的生活态度。

杨万里

杨万里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汉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诗人”,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卒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 433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