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梁朝:指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由萧衍建立。
- ****閒(xián)**:同“闲”,这里表示房屋的间数。
- **碑存:碑刻留存下来,说明此地历史久远,碑是历史的见证。
- **香冷:寺庙里供奉神佛的香火冷落,暗示寺庙香火不旺盛,寺内景象冷清。
- **僧残:这里指寺内僧众稀少 。
- **断岸:断裂的、不完整的河岸。
- **舟横浦:小船横在水滨,描绘出一种静谧、荒芜之态。浦,水滨。
- **树补山:树木弥补了山景的某些不足之处,让山景更加完整。
- **休文:即沈约,字体文,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号休文,诗题里提到此地曾是他的故居。
- **带围宽:指人消瘦,衣服的腰带变得宽松了。沈约因操劳多病而日益消瘦。
翻译
这座寂寞的梁朝古寺,深长的走廊有十几间。 留存的碑刻可知殿堂古老,香火冷落感觉寺内僧众稀少。 断裂的河岸小船横在水滨,平整的山坡树木装点着山峦。 如果沈休文还在世的话,想必依旧体弱消瘦吧。
赏析
这首诗以乌镇普静寺为题材,是对古迹的凭吊之作。首联“寂寞梁朝寺,深廊十数閒”,直接点明这是一座来自梁朝的古寺,“寂寞”二字奠定了全诗的冷清基调,深长的走廊更增添了一种历史的深邃感与寂寥感 。颔联“碑存知殿古,香冷觉僧残”,通过“碑存”从历史遗迹角度凸显寺庙的古老;而“香冷”与“僧残”从当下的寺庙现状着笔,生动描绘出寺庙香火冷落、僧众稀少的残破景象,将历史的久远和现实的荒凉形成鲜明对比。颈联“断岸舟横浦,平坡树补山”,是对寺庙周边景色的描绘,刻画了断岸、横舟、平坡、补山之树等画面,营造出一种静谧、平缓又略带荒芜的氛围,使得景色与古寺的清冷相呼应。尾联“休文如好在,依旧带围宽”,诗人由眼前这座曾是沈休文故居的寺庙,联想到沈约,设想沈休文若还在世,或许仍如以前般体弱消瘦,含蓄委婉地表达出对历史变迁、人事无常的感慨,让全诗在怀古的氛围中韵味悠长 。整首诗既有对历史古迹的描绘,又有对古人往事的追思,情景交融,充满了历史沧桑之感。

高翥
高翥,初名公弼,后改名翥。字九万,号菊磵(古同“涧”),余姚(今属浙江)人。游荡江湖,是江湖诗派中的重要人物,有“江湖游士”之称。高翥少有奇志,不屑举业,以布衣终身。他游荡江湖,专力于诗,画亦极为出名。晚年贫困潦倒,无一椽半亩,在上林湖畔搭了个简陋的草屋,小仅容身,自署“信天巢”。72岁那年,游淮染疾,死于杭州西湖。与湖山长伴,倒是遂了他的心愿。
高翥是江湖诗派中较有才情的诗人。他的一些诗具有民歌风味,如《秋日田父辞二首》写农村风俗,语言朴素自然;《春情四首》如民间情歌;《无题》诗也写得与竹枝词相仿佛,如:“风竹萧萧淡月明,孤眠真个可怜生。不知昨夜相思梦,去到伊行是几更?”他擅长以平易自然的诗句写出寻常不经意的景色,如“草色溪流高下碧,菜花杨柳浅深黄”(《晓出黄山寺》),把草色和溪流、菜花和杨柳这些常见的景物写得相映成趣。《多景楼》以深秋晚景衬托故国之思,笔致雅淡。所著《菊磵小集》,有《南宋群贤小集》本,《信天巢遗稿》,《四库全书》中收录他的《菊涧集》1卷。
► 1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