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池 水战词

汪汪积水光连空,重叠细纹晴漾红。 赤帝龙孙鳞甲怒,临流一盼生阴风。 鼍鼓三声报天子,雕旌兽舰凌波起。 雷吼涛惊白石山,石鲸眼裂蟠蛟死。 溟池海浦俱喧豗,青帜白旌相次来。 箭羽枪缨三百万,踏翻西海生尘埃。 茂陵仙去菱花老,唼唼游鱼近烟岛。 渺莽残阳钓艇归,绿头江鸭眠沙草。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汪汪:形容水宽广、深邃的样子。
  • 赤帝龙孙:指传说中的赤龙,这里借指水军。
  • 鼍(tuó)鼓:用鼍皮蒙的鼓。鼍,扬子鳄。
  • 雕旌:雕刻有图案的旗帜。
  • 兽舰:装饰有兽形图案的战船。
  • 溟池:大海。在这里“溟池海浦”都泛指水域。
  • ****喧豗(huī):喧闹声。
  • 茂陵:汉武帝的陵墓,这里代指汉武帝,“茂陵仙去”指汉武帝死去。
  • 菱花:这里泛指池中的花草。
  • ****唼唼(shà shà):形容鱼或水鸟吃食的声音。
  • 渺莽:形容广阔无边。

翻译

宽广深邃的积水平静地反射着天空的光彩,晴天之下,水面层层细纹中荡漾着红色的光影。仿佛传说中赤帝的龙孙怒气冲冲,在岸边临水一望就使水面生起阵阵阴森的冷风。鼍鼓擂响三声向天子报信,雕刻精美的旗帜飘扬,装饰着兽形的战舰在水面上纷纷而起。呼喊声如惊雷,波涛汹涌令白石山都为之震动,水中的石鲸似乎眼都要瞪裂,蟠曲的蛟仿佛也被这气势吓得半死。大海和江浦到处都是喧闹沸腾之声,青色、白色的旗帜接连不断地飘来。水军们手持的箭羽和枪缨多达三百万,那声势就像要踏翻西海让其扬起漫天尘埃。曾经驱使水军在此操练的汉武帝早已逝去,池中的菱花也已衰老凋零。如今只能听到鱼儿唼唼的吃食声,它们在靠近如烟朦胧的小岛游动。夕阳西下,广阔无边的天际里,钓艇缓缓归来,绿头的江鸭安静地在沙草地上入眠 。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昆明池上水战演练的场景以及如今的荒凉景象,情景对比鲜明。开篇描绘昆明池波光粼粼的动人景色,为水战的出现做了铺垫。随后用“赤帝龙孙”等词句将水战描绘得威猛壮烈,富有神话色彩,通过对鼍鼓、雕旌兽舰、雷吼涛惊等描写,全方位展现了水战的宏大场面和紧张气氛,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后半部分情感和画面突变,由盛转衰,汉武帝逝去后,所有的繁华都不复存在,只留下衰败荒凉之景,游鱼、钓艇、江鸭等宁静画面与前文的激烈水战场面相映成趣,抒发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对曾经繁华消逝的惋惜之情 ,营造出一种深沉而又略带忧伤的意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

温庭筠

温庭筠

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 3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