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圣俞逢羊

· 刘敞
道旁逢群羊,问羊将何之。 朝供大官膳,踯躅未自知。 觳觫此何罪,无乃刍豢为。 肥躯一报德,鼎俎安可辞。 宁辱泥涂中,故人所以悲。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圣俞:北宋诗人梅尧臣的字。
  • :去,往。
  • 大官膳:指供给朝廷官员的膳食。大(dà)官,朝廷中的高级官员。
  • 踯躅(zhí zhú):徘徊不前的样子。这里形容羊懵懂不知自己的命运。
  • 觳觫(hú sù):因恐惧而颤抖的样子,常形容牛,这里借指羊。
  • 无乃:恐怕,岂不是。
  • 刍豢(chú huàn):泛指家畜。刍,喂牛羊的草;豢,喂养牲畜。
  • 鼎俎(zǔ):鼎是古代煮食器,俎是古代祭祀时盛牛羊等祭品的器具,这里代表被宰杀烹饪的命运。

翻译

在道路旁边遇到了一群羊,我就问牧羊人这些羊要被带到哪里去。牧羊人说这些羊白天要供给朝廷官员们做膳食,而这群羊还在悠闲地徘徊,根本不知道自己即将面临的厄运。

看着它们吓得瑟瑟发抖的样子,它们又有什么过错呢?难道仅仅是因为它们被饲养长大以供人食用吗?

它们养得肥肥的身躯也是主人饲养的结果,既然如此,面对被宰杀送上餐桌的命运又怎么能推辞呢?

可是我却觉得它们宁愿在泥泞的道路中忍辱偷生,这份即将面临死亡却无知无觉的命运,正是老朋友(圣俞)感到悲伤的原因啊 。

赏析

这首诗借物抒情,通过描写道旁所逢的群羊即将成为大官膳的悲惨命运,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悲悯与感慨。开篇以问答的形式,清楚地交代了羊的归宿 ,情节简单却为后文的抒情埋下伏笔。诗中对羊“觳觫”神态的描写,生动形象地传达出羊面对未知命运的恐惧。对于羊为何无辜却面临死亡命运的探讨,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对牲畜被宰杀命运的无奈 ,虽认为这是“肥躯一报德”的回报,但又感慨它们“宁辱泥涂中”的生命之苦。整首诗用朴素直白的语言,以小见大,以羊的命运牵引出更为深刻的关于生命、命运的大主题,情感真挚深沉,有一种淡淡的哀愁与无奈弥漫于诗篇之中,耐人寻味。

刘敞

刘敞

宋临江军新喻人,字原父,号公是。仁宗庆历六年进士。历吏部南曹、知制诰。奉使契丹,熟知其山川地理,契丹人称服。出知扬州,徙郓州兼京东西路安抚使,旋召为纠察在京刑狱及修玉牒,谏阻仁宗受群臣所上尊号。以言事与台谏相忤,出知永兴军,岁余因病召还。复求外,官终判南京御史台。学问博洽,长于《春秋》学,不拘传注,开宋人评议汉儒先声。有《春权权衡》、《七经小传》、《公是集》等,又与弟刘放、子刘奉世合著《汉书标注》。 ► 1709篇诗文

刘敞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