杳杳寒山道

· 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拼音

所属合集

#禅

译文

寒山道上一片寂静幽暗,冷寂的涧边一片幽僻寥落。 这里常常有鸟儿啾啾地啼鸣,却空虚冷清罕见人烟。 风淅淅沥沥颳向我面门,雪纷纷扬扬洒落在我身上。 我身处其中天天见不到阳光,年年也不知道有春天。

注释

杳杳:幽暗状。 寒山:始丰县(今浙江天台县西)天台山有寒暗二岩,寒山即寒岩,乃诗人所居。 落落:寂静冷落的样子。 淅淅:象声词,形容风声。一作「碛碛」。

《杳杳寒山道》是唐代诗僧寒山的作品。此诗主要写作者居住天台山寒岩时亲眼所见山路及其周围的景致。首二句描述这条山道的形势和位置;三、四两句从声音上描摹寒山道的静寂宁远;五、六两句从静态描写转向动态描画,着意表现诗人顶风冒雪的自我形象;最后两句以抒写诗人的情怀作结,情中见景。全诗运用景物渲染气氛、以气氛烘托心情的表现手法,同时大量使用叠字,使诗篇富于一种特殊的音乐美。

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八〇六》。寒山诗语言明浅如话,有鲜明的乐府民歌风,内容除用形象演说佛理之外,多描述世态人情,山水景物。诗风幽冷,别具境界。这首“杳杳寒山道”,很能代表他的风格。 诗的内容,写寒岩左近高山深壑中的景色,最后见出心情,通篇浸透了寒意。首联写山水。“杳杳”言山路深暗幽远,“落落”言涧边寂寥冷落。诗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一个冷森森的境界,顿觉寒气逼人。次联写山中幽静,用轻细的鸟鸣声反衬四周的冷寂。三联写山中气候,用风雪的凛冽写出环境的冷峻。尾联结到感受山幽林茂,不易见到阳光;心如古井,不关心春来秋去。前七句渲染环境的幽冷,后一句见出诗人超然物外的冷淡心情。 这首诗除了用景物渲染气氛、以气氛烘托心情这种传统的表现手法之外,使用叠字是它的特点。通篇句首都用叠字,是不多见的。顾炎武《日知录》说“诗用叠字最难。《国风·卫风·硕人》连用六迭字,可谓复而不厌,赜而不乱矣。”他提出了用叠字的要求复而不厌,赜而不乱。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变化。“杳杳”具有幽暗的色彩感;“落落”具有空旷的空间感;“啾啾”言有声;“寂寂”言无声;“淅淅”写风的动态感;“纷纷”写雪的飞舞状;“朝朝”、“岁岁”虽同指时间,又有长短的区别。八组叠字,各具情状。就词性看,这些叠字有形容词、副词、象声词、名词,也各不相同。就描摹对象看,或山或水,或鸟或人,或风或雪,或境或情,也不一样。这样就显得变化多姿,字虽重复而不会使人厌烦,繁赜而井然不乱。 使用叠字的效果,大抵像使用对偶排比一样,能获得整齐的形式美,增进感情的强度‘山这首诗中的叠字,大都带有一种幽冷寂寥的感情色彩,接连使用,使诗笼罩着一层浓烈的气氛。再如,“朝”、“岁”,单个的名词,本来不带感情色彩,但一经叠用,出现在上述特定的气氛中,就显得时间的无限延长,心情的守一、执着,也就加强了诗意,具有感情色彩了。 这首诗还由于使用叠字,增强了它的音乐美。借助于音节的复沓,和谐贯串,一气盘旋,并借助于形式上的划一,把本来分散的山水、风、雪、境、情,组织成一个整体,回环往复,连绵不断。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杳杳(yǎo yǎo):形容幽暗深远的样子。
  • 落落:形容寂静冷落的样子。
  • 涧(jiàn):山间流水的沟。
  • 啾啾(jiū jiū):形容鸟叫声。
  • 淅淅(xī xī):形容风声。

翻译

在幽暗深远的寒山道上,寂静冷落的山涧边旁。 常常有鸟儿啾啾鸣叫,更显得此处寂静无人。 凉风吹面,淅淅作响,纷纷扬扬的雪花堆积在身上。 天天都见不到阳光,年年都不知道有春天。

赏析

这首诗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清冷幽静的寒山景色。诗中通过“杳杳”“落落”“啾啾”“寂寂”“淅淅”“纷纷”等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同时也更好地表现了寒山道的寂静、冷落和幽僻。诗人以景寓情,营造出一种远离尘世、孤独清冷的氛围,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诗中的景色描写细腻而生动,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寒山道的寒冷与寂静。

寒山

寒山

寒山,字、号均不详,唐代首都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被迫出家,三十岁后隐居于浙东天台山,享年一百多岁。严振非《寒山子身世考》中更以《北史》、《隋书》等大量史料与寒山诗相印证,指出寒山乃为隋皇室后裔杨瓒之子杨温,因遭皇室内的妒忌与排挤及佛教思想影响而遁入空门,隐于天台山寒岩。这位富有神话色彩的唐代诗人,曾经一度被世人冷落,然而随着二十世纪的到来,其诗却越来越多地被世人接受并广泛流传。正如其诗所写:“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 ► 3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