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苑 · 卷一 · 戒备
夫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若夫失之毫厘,则差若千里,覆军杀将,势不逾息,可不惧哉!故有患难,君臣旰食而谋之,择贤而任之。若乃居安而不思危,寇至不知惧,此谓燕巢于幕,鱼游于鼎,亡不俟夕矣。传曰:“不备不虞,不可以师。”又曰:“预备无虞,古之善政。”又曰:“蜂虿尚有毒,而况国乎?”无备,虽众不可恃也。故曰:有备无患。故三军之行,不可无备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旰(gàn)食:指事务繁忙不能按时吃饭。
翻译
国家最重要的事务,没有比戒备更先的了。如果有细微的失误,就会相差千里,使军队覆灭、将领被杀,形势的变化不会超过片刻,能不畏惧吗!所以有了危难,君臣为这事繁忙而谋划,选择贤能的人并任用他。如果是处于平安却不思考危险,敌寇到来了却不知道恐惧,这就叫做燕子在帷幕上筑巢,鱼在鼎中游玩,灭亡不用等到晚上了。传记说:“不防备意料不到的事,不可以带领军队。”又说:“提前做好没有忧虑的准备,是古代好的施政方法。”又说:“蜂虿尚且有毒,更何况国家呢?”没有防备,即使人多也不可依靠。所以说:有准备就没有忧患。所以军队的行动,不能没有防备。
赏析
这段文字强调了戒备对于国家的极端重要性。诸葛亮指出细微的差错可能导致巨大的后果,在国家面对危难时要积极谋划并任用贤才。尤其警示人们不能在安乐时忘却危险,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强调了有备无患这个深刻的道理。其论述逻辑清晰,通过形象的比喻和引用古语,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体现了诸葛亮对国家安危和军事准备的深刻洞察和重视。

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等,并改造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234年在陕西省岐山县五丈原逝世。成都、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 61篇诗文
诸葛亮的其他作品
- 《 后出师表 》 —— [ 三国 ] 诸葛亮
- 《 将苑 · 卷一 · 不陈 》 —— [ 三国 ] 诸葛亮
- 《 将苑 · 卷二 · 哀死 》 —— [ 三国 ] 诸葛亮
- 《 将苑 · 卷一 · 腹心 》 —— [ 三国 ] 诸葛亮
- 《 将苑 · 卷一 · 将志 》 —— [ 三国 ] 诸葛亮
- 《 将苑 · 卷二 · 威令 》 —— [ 三国 ] 诸葛亮
- 《 前出师表 》 —— [ 三国 ] 诸葛亮
- 《 将苑 · 卷二 · 将情 》 —— [ 三国 ] 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