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三十节

· 孟子
孟子曰:“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译文

孟子说:“尧、舜实行仁义,是本性使然;汤、武实行仁义,是身体力行;五霸实行仁义,是假借名义。然而,长时间假借不还,怎么能知道他不是真的拥有了仁义呢?”

注释

恶(wū):如何。

赏析

本章论行仁义。孟子认为,尧舜行仁,是出乎他们仁义的本性;商汤和周武王行仁,是因为他们自己亲身体验到了仁;而春秋五霸齐桓晋文之类用仁义,不过是假借仁义之名而行谋取霸权之实罢了。因此孟子多次批评五霸,认为他们是三王的罪人。但他同时又指出,五霸行仁义,虽是假借先王仁义之名,但因其久借不还,怎么会知道他们弄假成真而真的拥有了仁义呢? 孟子对五霸的评价比较复杂,可参见卷十二第七章。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尧舜:尧和舜,传说中上古的两位贤明君主。
  • 汤武:商汤王和周武王,分别是商朝和周朝的开国君主。
  • 五霸:春秋时期的五位霸主。
  • :凭借,依靠。

翻译

孟子说:“尧和舜,是本性具备仁义;商汤王和周武王,是自身努力做到仁义;五霸,是依靠假借仁义。长久地依靠假借仁义而不归还,怎么知道他们原来不是有仁义的呢。”

赏析

这段话中孟子对不同的人物进行了道德评判。尧舜被认为天生就具有高尚的品德,仁义是他们本性的体现。汤武则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践行仁义,成就霸业。而五霸依靠的是假借仁义来达到目的。这告诫人们真正的仁义应该是发自内心和本性的,而不是仅仅依靠外在的手段来伪装。同时也揭示了一些人表面上遵循道德规范,实际行为却并非出于真诚的现象。它强调了内在品质和道德的真实性与持久性的重要性。

孟子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