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十四节
滕文公问曰:“齐人将筑薛,吾甚恐。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非择而取之,不得已也。苟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矣。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若夫成功,则天也。君如彼何哉?强为善而已矣。”
拼音
所属合集
译文
滕文公问道:“齐国要修筑薛城,我很害怕,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答道:“从前周太王住在邠,狄人侵犯他,他便离开,迁到岐山下去住。这并不是主动选择住在那里,是不得已的。可见如果实行仁政,后代子孙一定有成为天下之王的。君子创立基业,奠定传统,正是为了可以被继承下去。如果能取得成功,那就是天意呀。您能拿齐国怎样呢?只有努力实行仁政而已。”
注释
薛:古国名,任姓诸侯国,邻近滕国,为齐所灭。
大:同“太。”邠(bīn):同“豳”,在今陕西旬邑西。
狄人:即獯鬻(xūn yù),又称猃狁,中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岐山:在今陕西岐山县东北部。
垂统:把皇位和基业传给子孙后代。
赏析
齐国人将要加高加固薛地的城墙,这让弱小的滕国十分恐慌,滕文公不知如何是好,问计于孟子。孟子告诉他,过去周太王因弱小而被赶得到处跑,但因他实行仁政,他的子孙周武王终于为王,一统天下。至于将来能否像太王的子孙那样成功,那就靠天意了。
孟子认为,在齐强滕弱的情况下,滕国若想自立自强,的确是很难的。为子孙计,滕文公只有努力实行仁政而已。在处理与大国的关系上,孟子则认为小国要智,不要搞闭关锁国,不要夜郎自大,而要和大国搞好外交关系。
“言大王非以岐下为善,择取而居之也。”
“言能为善,则如大王虽失其地,而其后世遂有天下,乃天理也。然君子造基业于前,而垂统绪于后,但能不失其正,令后世可继续而行耳。若夫成功,则岂可必乎?彼,齐也。君之力既无如之何,则但强于为善,使其可继而俟命于天耳。此章言人君但当竭力于其所当为,不可徼幸于其所难必。”
孟子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 271篇诗文
孟子的其他作品
- 《 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二十七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三卷 · 公孙丑上 · 第九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四卷 · 公孙丑下 · 第十四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七节 》 —— [ 周 ] 孟子
- 《 鱼我所欲也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三十八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九卷 · 万章上 · 第三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二十八节 》 —— [ 周 ] 孟子
相关推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二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七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二节 》 —— [ 周 ] 孟子
-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二十七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九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六卷 · 滕文公下 · 第一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三十三节 》 —— [ 周 ]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