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 · 闵公 · 闵公元年

【经】元年春王正月。齐人救邢。夏六月辛酉,葬我君庄公。秋八月,公及齐侯盟于落姑。季子来归。冬,齐仲孙来。 【传】元年春,不书即位,乱故也。 狄人伐邢。管敬仲言于齐侯曰:「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宴安鸩毒,不可怀也。《诗》云:『岂不怀归,畏此简书。』简书,同恶相恤之谓也。请救邢以从简书。」齐人救邢。 夏六月,葬庄公,乱故,是以缓。 秋八月,公及齐侯盟于落姑,请复季友也。齐侯许之,使召诸陈,公次于郎以待之。「季子来归」,嘉之也。 冬,齐仲孙湫来省难。书曰「仲孙」,亦嘉之也。 仲孙归曰:「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公曰:「若之何而去之?」对曰:「难不已,将自毙,君其待之。」公曰:「鲁可取乎?」对曰:「不可,犹秉周礼。周礼,所以本也。臣闻之,国将亡,本必先颠,而后枝叶从之。鲁不弃周礼,未可动也。君其务宁鲁难而亲之。亲有礼,因重固,间携贰,覆□乱,霸王之器也。」 晋侯作二军,公将上军,大子申生将下军。赵夙御戎,毕万为右,以灭耿、灭霍、灭魏。还,为大子城曲沃。赐赵夙耿,赐毕万魏,以为大夫。 士蒍曰:「大子不得立矣,分之都城而位以卿,先为之极,又焉得立。不如逃之,无使罪至。为吴大伯,不亦可乎?犹有令名,与其及也。且谚曰:『心苟无瑕,何恤乎无家。』天若祚大子,其无晋乎。」 卜偃曰:「毕万之后必大。万,盈数也;魏,大名也;以是始赏,天启之矣。天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今名之大,以从盈数,其必有众。」 初,毕万筮仕于晋,遇《屯》ⅴⅲ之《比》ⅴⅰ。辛廖占之,曰:「吉。《屯》固《比》入,吉孰大焉?其必蕃昌。《震》为土,车从马,足居之,兄长之,母覆之,众归之,六体不易,合而能固,安而能杀。公侯之卦也。公侯之子孙,必复其始。」
拼音

所属合集

#左传

译文

元年春季,《春秋》没有记载即位,是由于动乱不能举行即位仪式。 狄人进攻邢国。管仲对齐桓公说:“戎狄好像豺狼,是不会满足的;中原各国互相亲近,是不能抛弃的。安逸等于毒药,是不能怀恋的。《诗》说:‘难道不想着回去,怕的是这个竹简上的军事文字。’竹简上的军事文字,就是同仇敌忾而忧患与共的意思,所以请按照简书而救援邢国。”于是齐国人出兵救援邢国。 夏季,六月,安葬庄公。由于发生动乱,所以推迟了,过了十一个月才安葬。 秋季,八月,闵公和齐桓公在落姑结盟,请求齐桓公帮助季友回国。齐桓公同意,派人从陈国召回季友,闵公住在郎地等候他。《春秋》记载说“季子来归”,这是赞美季友。 冬季,齐国的仲孙湫前来对祸难表示慰问,《春秋》称之为“仲孙”,也是赞美他。仲孙回国说:“不除掉庆父,鲁国的祸难没完没了。”齐桓公说:“怎么样才能除掉他?”仲孙回答说:“祸难不止,将会自取灭亡,您就等着吧!”齐桓公说:“鲁国可以取得吗?”仲孙说:“不行。他们还遵行周礼。周礼,是立国的根本。下臣听说:‘国家将要灭亡,如同大树,躯干必然先行仆倒,然后枝叶随着落下。’鲁国不抛弃周礼,是不能动它的。您应当从事于安定鲁国的祸难并且亲近它。亲近有礼仪的国家,依靠稳定坚固的国家,离间内部涣散的国家,灭亡昏暗动乱的国家,这是称霸称王的方法。” 晋献公建立两个军,自己率领上军,太子申生率领下军。赵夙为晋献公驾御战车,毕万作为车右。出兵灭掉耿国、灭掉霍国、灭掉魏国。回国来,晋献公为太子在曲沃建造城墙,把耿地赐给赵夙,把魏地赐给毕万,派他们做大夫。 士..说:“太子不能做继承者了,把都城分给他,而给他以卿的地位,先让他达到顶点,又哪里能够立为国君?与其得到罪过,不如逃走,不要让罪过到来。做一个吴太伯,不也是可以的吗?这样还可以保有好名声。而且俗话说:‘心里如果没有毛病,又何必担心没有家?’上天如果保佑您,您就不要在晋国了吧!” 卜偃说:“毕万的后代必定昌大。万,是满数;魏,是巍巍高大的名称。 开始赏赐就这样,上天已经启示了。天子统治兆民,所以称为‘兆民’,诸侯统治万民,所以称为‘万民’。现在名称的高大跟着满数,他就必然会得到群众。” 当初,毕万占卜在晋国做官的吉凶,得到《屯》卦变成《比》卦。 辛廖预测说:“吉利。《屯》坚固,《比》进入,还有比这更大的吉利吗? 所以他必定蕃衍昌盛。《震》卦变成了土,车跟随着马,两脚踏在这里,哥哥抚育他,母亲保护他,群众归附他,这六条不变,集合而能坚固,安定而有威武,这是公侯的封象。公侯的子孙,必定能回复到他开始的地位。”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指《春秋》经文。这里用于记录鲁国当时重要的政治、外交等事件的大纲。
  • 】:是对《春秋》经文的解释和说明。这里的《传》即左丘明所作来阐释《春秋》的内容。
  • 管敬仲】:即管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敬仲是他的谥号。
  • 诸夏】:古代华夏族所居的中原地区,亦指中原各诸侯国。这里指代中原地区与鲁国亲近的国家。
  • 宴安鸩(zhèn)毒】:贪图安逸享乐就像饮毒酒一样危险。宴安,安逸享乐;鸩毒,用鸩鸟羽毛泡过的毒酒。
  • 简书】:指策书,古代用来书写的竹简,这里指各国之间互相告急救援的文书。
  • 】:赞扬、赞许 。
  • 省(xǐng)难】:探望、慰问发生的祸难。
  • 】:秉持、坚守。
  • 】:颠覆、倒塌。
  • 间(jiàn)携贰】:离间内部不团结的。间,离间;携贰,有二心、内部不团结 。
  • 覆□乱】:原文此处缺字,推测为“覆昏乱 ”,意为颠覆昏暗混乱的国家 。
  • 霸王之器】:成就霸业、王业的手段。
  • 御戎】:为君主驾驭战车。
  • 祚(zuò)】:赐福、保佑。
  • 筮(shì)仕】:通过占卜来预测仕途吉凶。

翻译

【《春秋》经文记载】闵公元年春季周历正月。齐国人救援邢国。夏季六月辛酉日,安葬我们鲁国的国君庄公。秋季八月,闵公和齐侯在落姑结盟。季友回国。冬季,齐国的仲孙湫来鲁国。

【《左传》阐释】闵公元年春季,《春秋》没有记载闵公即位,是因为国内政局混乱的缘故。

狄人攻打邢国。管仲对齐桓公说:“戎狄的贪心就像豺狼一样,永远不会满足。中原各国的诸侯都是亲近的兄弟,不能抛弃。贪图安逸享乐就如同喝毒酒一样危险,这种念头不可有。《诗经》上说:‘难道不想回家吗,怕的是这告急的文书。’这文书,就是指大家面对共同的危难而互相救助。请您救援邢国来顺应这文书吧。”于是齐国人去救援邢国。

夏季六月,安葬庄公,因为国内局面混乱,所以葬礼推迟。

秋季八月,闵公和齐侯在落姑结盟,闵公请求齐国让季友回国。齐侯答应了,派人到陈国召回季友,闵公驻扎在郎地等待季友。《春秋》记载“季子来归”,是对齐国和季友的赞扬。

冬季,齐国的仲孙湫来鲁国慰问祸难。《春秋》记录为“仲孙”,也是对他的赞扬。

仲孙湫回国说:“不除掉庆父,鲁国的祸难就不会终止。”齐桓公问:“怎样除掉他?”仲孙湫回答说:“祸难不止,他将会自取灭亡,您就等着看吧。”齐桓公问:“鲁国可以攻取吗?”仲孙湫回答:“不行,鲁国还秉持着周礼。周礼,是立国的根本。我听说,一个国家快要灭亡的时候,必定是根本先颠覆,然后枝叶随之。鲁国不抛弃周礼,不可轻易动它。您应当致力于安定鲁国的祸难并和它亲近。亲近有礼的国家,依靠地势险要和百姓稳固的国家,离间内部不团结的国家,颠覆昏暗混乱的国家,这是成就霸业、王业的手段。”

晋献公组建上下二军,自己统领上军,太子申生统领下军。赵夙为献公驾驭战车,毕万做车右武士。他们率军灭亡了耿国、霍国和魏国。回来后,为太子在曲沃筑城。献公把耿地赐给赵夙,把魏地赐给毕万,并让他们做了大夫。

士蒍说:“太子不能被立为国君了。把都城分给他,又让他以卿的身份领兵,先给他的地位到了顶点,又怎么能够立为国君呢?不如逃走,不要让罪名落到头上。像吴太伯那样,不也可以吗?还能留下好名声,总比遭到灾祸强。况且俗话说:‘心里如果没有瑕疵,何必担忧失去家。’上天如果保佑太子,他或许不必待在晋国。” 卜偃说:“毕万的后代必定昌大。万,是整数;魏,是宏大的名号;从现在开始受到赏赐,这是上天的启示啊。天子统治天下把百姓称为兆民,诸侯统治一国把百姓称为万民 。现在毕万的名号宏大,又对应满满之数,他必定会得到民众的拥护。” 当初,毕万要到晋国为官进行占卜,得到《屯》卦变为《比》卦。辛廖为他占筮,说:“吉利。《屯》卦坚固,《比》卦入,没有比这更吉利的了。他的事业必定繁荣昌盛。《震》卦变为《坤》卦象征拥有土地,有车有马,又有人居中驾驭,有兄长帮助,有母亲庇护,众人归附,这六个方面不变,相辅相成而又坚固,既得平安又有威力,这是公侯的卦象。公侯的子孙,一定能回复到当初的地位。”

赏析

这段文字出自《左传》,围绕闵公元年的一系列事件展开,展现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和外交氛围。

从内容上看,记录了多个重要事件:齐国救邢体现了当时诸侯国之间基于共同利益的互相救助观念;鲁国葬庄公延迟反映出国内的动荡局势;鲁闵公与齐侯的盟会以及季友回国等情节,涉及鲁国的内部斗争与外部干预;而晋国组建军队并对外扩张以及对太子命运和臣子未来的讨论,展示了晋国的政治动态。

这些事件的叙述相互关联,让读者能够清晰感受那个时代各诸侯国之间相互依存又矛盾复杂的关系。文中人物对话精彩,通过管仲、仲孙湫等人的言语,反映出他们对国际关系和国内政治局势的深刻认识和战略考量,如管仲对齐桓公救援邢国的建议,体现了他高瞻远瞩的政治眼光;仲孙湫对鲁国局势的判断以及提出的处理方式,展示了其对局势的精准把握。

在写作手法上,《左传》以简洁却生动的文字,将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对各事件的详细记录,充分体现了编年体史书严谨的特点,同时又不乏生动性和情节性,叙事有条不紊,对人物的语言描写细腻且富有个性,使读者能深入了解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政治生态,为后人研究春秋时期的历史提供了极为珍贵详实的资料 。

左丘明

左丘明

左丘明,姜姓丘氏,名明,丘穆公吕印的後代。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左史官记言,右史官记事),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其父移居鲁国并世代担任鲁国太史。 左丘明籍贯,一说为鲁国中都人,一说为春秋末年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按新见《左传精舍志》,当以後说近是。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公元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他品行高洁,为孔子推崇,称“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即与其同好恶;汉司马迁亦称其为“鲁君子”,且以“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为己著述《史记》的先型典范。 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左传》、《国语》对中国传统史学影响深远,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尤其具有重要启发。从这个意义讲,左丘明堪为中国传统史学的鼻祖之一。後世或称其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或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改封中都伯;明封先儒,改封先贤。今山东泰安肥城市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其乡先贤左丘明。 ► 3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