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 · 定公 · 定公二年

【经】二年春王正月。夏五月壬辰,雉门及两观灭。秋,楚人伐吴。冬十月,新作雉门及两观。 【传】二年夏四月辛酉,巩氏之群子弟贼简公。 桐叛楚。吴子使舒鸠氏诱楚人,曰:「以师临我,我伐桐,为我使之无忌。」 秋,楚囊瓦伐吴,师于豫章。吴人见舟于豫章,而潜师于巢。冬十月,吴军楚师于豫章,败之。遂围巢,克之,获楚公子繁。 邾庄公与夷射姑饮酒,私出。阍乞肉焉。夺之杖以敲之。
拼音

所属合集

#左传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经】:这里是指《春秋》经文对事件的记载方式 。
  • 王正月:指周天子所颁历法的正月,以此表明正统。
  • 壬辰:古代用天干地支纪日,壬辰是其中一天。
  • 雉门及两观雉门(zhì mén):诸侯宫室南面的正门;两观:雉门两旁的高台。
  • :这里指被火烧毁。
  • 新作:重新建造。
  • 【传】:指对《春秋》经文进行解释、说明、补充的文字,即《左传》的记述 。
  • 辛酉:纪日干支,是四月里的一天。
  • 巩氏:鲁国的一个家族。
  • :杀害。
  • 简公:这里指鲁昭公之子,当时的鲁国国君。
  • :小国名,在今安徽桐城北。
  • 使:派遣。
  • 舒鸠氏:楚国的附属国。
  • :军队。
  • 囊瓦:楚国令尹。
  • 豫章:地名,在今长江北岸、淮河以南一带。
  • 潜师:秘密出兵。
  • :楚国城邑,在今安徽巢湖市东北。
  • 邾庄公:邾国国君。
  • 夷射姑:邾国大夫。
  • 私出:独自外出。
  • (hūn):看门人。
  • :讨要。
  • 夺之杖以敲之:夷射姑夺过看门人手中的手杖敲他。

翻译

《春秋》经文记载:定公二年春季,周天子所定历法的正月。夏季五月壬辰这天,鲁国的雉门和两旁的两观被火烧毁了。秋天的时候,楚人起兵讨伐吴国。冬季十月,鲁国重新建造雉门和两观。 《左传》记载:定公二年夏季四月辛酉日,鲁国巩氏的一群子弟杀害了鲁简公。 桐国背叛了楚国。吴王派遣舒鸠氏去引诱楚人,说:“你们派军队靠近我们,我们就去讨伐桐国,这样可以让他们对我们没有戒备之心。” 秋天,楚国的囊瓦讨伐吴国,楚军驻扎在豫章。吴国人把战船陈列在豫章,却秘密地把军队开往巢地。冬季十月,吴军在豫章迎击楚军,把楚军打败了。接着吴军包围巢地,并攻克了它,俘虏了楚国的公子繁。 邾庄公和夷射姑一起喝酒,夷射姑独自外出。看门人向他讨要肉吃。夷射姑夺过他手中的手杖敲他。

赏析

这段文字出自《左传》,以简洁而准确的笔触记载了定公二年多个重要事件。在记事方面,采用经传结合的方式,《春秋》经文简明扼要地记录重大事件的框架,如鲁国建筑的毁坏与重建、各国征伐等大事件;《左传》则以丰富的细节展开叙事,详细阐述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使读者能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历史发生的来龙去脉。

文中对战争策略的描写尤为精彩,比如吴国人运用计谋,以展示战船于豫章来迷惑楚军,暗中却将主力部队调往巢地,最后出其不意地打败楚军,凸显了古人在军事斗争中的智慧。同时,关于邾庄公君臣日常生活中的这一小段记载,通过简单的“夺杖敲人”事件,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反映出当时的一些社会风貌和人际关系,使得历史记载不仅仅局限于大事,更包含了生动具体的生活片段,具有多方面的历史与文学价值,为后人了解那个时代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左丘明

左丘明

左丘明,姜姓丘氏,名明,丘穆公吕印的後代。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左史官记言,右史官记事),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其父移居鲁国并世代担任鲁国太史。 左丘明籍贯,一说为鲁国中都人,一说为春秋末年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按新见《左传精舍志》,当以後说近是。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公元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他品行高洁,为孔子推崇,称“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即与其同好恶;汉司马迁亦称其为“鲁君子”,且以“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为己著述《史记》的先型典范。 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左传》、《国语》对中国传统史学影响深远,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尤其具有重要启发。从这个意义讲,左丘明堪为中国传统史学的鼻祖之一。後世或称其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或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改封中都伯;明封先儒,改封先贤。今山东泰安肥城市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其乡先贤左丘明。 ► 3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