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十一节

· 孟子
孟子曰:“附之以韩魏之家,如其自视欿然,则过人远矣。”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译文

孟子说:“拿春秋时晋国韩、魏两家大臣的财富来增强他,如果他不因此而自满,那么这种人就大大超出常人。”

注释

附:增加。韩、魏:春秋时晋国的上卿韩氏和魏氏。 欿(kǎn)然:不自满的样子。

赏析

常人之病,在得志则得意忘形,失意则一蹶不振。所谓得志,失意,自与权势、财富的得失密切相关。 而孟子认为,假使有这样的人,即便把韩家、魏家的财富拿来增益给他,如果他并不自满,这样的人,那就远远超过一般的人。 孟子自认为是应了“五百之期”来到世间拯救天下的人,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以他这样的胸怀和眼光来品评人物,自然别有一番滋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韩魏之家:春秋时晋国的韩氏、魏氏两家大臣,后建立韩、魏两个国家,这里指春秋时晋国豪富。
  • 欿(kǎn)然:不自满的样子。

翻译

孟子说:“把晋国韩魏两大家庭的财富加给他,如果他还自认为不满足,那他就远远超过一般人了。”

赏析

这句话以财富为切入点,强调了一种在物质丰富时仍能保持不自满的心态的重要性。即便拥有了像韩魏之家那样的巨额财富,若能依然谦逊、不满足于现状且不断进取,这样的品质就使这个人远远超越了常人。它体现了一种对内在精神追求胜于对物质占有满足的观念,引导人们注重精神境界的提升和自我修养的不断完善。这种观点对个人的成长与进步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孟子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