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门帖

中峰和上吾师侍者。孟頫和南谨封。 孟頫和南拜覆,中峰和上吾师侍者: 孟頫归自吴门,得所惠字,审道体安隐,深慰下情。示谕陈公墓志,即如来命,写付月师矣。送至润笔,亦已祇领,外蒙诲以法语,尤见爱念,即与老妻同看,唯有顶戴而已。此番杖锡,恐可还山中,瞻望白毫,不胜翘想,不宣。弟子赵孟頫和南拜覆。 月师云:吾师近到弊舍,而弟子偶过吴门,不得一见,不胜怅然。
拼音

《吴门帖》,《墨缘汇观》、《大观录》中作《归自吴门帖》,计144字。信中所提“月师”,即月千江,中峰和尚之法嗣,续主吴兴弁山幻住庵。又曰“示谕陈公墓志”,此陈公或即陈元凯,字时举,卒于皇庆元年七月十七日,十月柩葬,赵孟頫曾撰《故嘉议大夫浙东海右道肃政廉访使陈公碑》。 是年五月,赵氏正返吴兴立先人碑,到来年春方返京。此札中言及“孟頫归自吴门”,表当时赵行迹在家乡一带,极有可能在其时受中峰之托为陈元凯写碑志。如是,则此札约当书于皇庆元年十月前后。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和南(hé nán):佛教语,合掌稽首,表示尊敬。
  • :知道,知悉。
  • 安隐:安稳。“隐”同“稳”。
  • 示谕:告知,指示。
  • 润笔:请人作诗文书画的报酬。
  • 祇(zhǐ)领:敬领,收受。
  • 法语:佛教语,指佛祖的教说。这里可理解为有指导意义的话语。
  • 顶戴:表示虔诚地尊崇、奉持 。
  • 杖锡:僧人手持锡杖出行,这里指中峰和尚出行。
  • 白毫:佛眉间的白色毫毛,在佛经中常作为佛的象征之一。这里代指中峰和尚。
  • 翘想:殷切地想念。
  • 不宣:书信结尾语,意为不再详述。

翻译

中峰和尚我的师父的侍者。赵孟頫合十敬封。

赵孟頫合十恭敬地拜复中峰和尚我的师父的侍者:我从吴门归来,收到您惠赠的书信,得知师父法体安稳,我内心深感慰藉。您告知我要为陈公墓志的事,我已按照您的要求写好,交付月师了。送来的报酬,我也已经恭敬地收下。另外还承蒙您用那有深意的话语教诲我,这更体现了对我的关爱,我立刻和老妻一起认真阅读,唯有虔诚地尊崇和感谢。这一次师父出行,想来应该能回到山中了,我殷切地盼望着能再次瞻望师父的尊容,思念之情难以言表,就不再详述了。弟子赵孟頫合十拜复。

月师说:师父最近到了我住的地方,可我碰巧去了吴门,没能见上师父一面,十分惆怅。

赏析

这篇《吴门帖》是赵孟頫写给中峰和尚侍者的书信。语言质朴平实,字里行间充满着对中峰和尚的敬重之意。在书信中,先汇报了事情的办理情况,如陈公墓志已写好交付,展现出做事的认真和对嘱托的重视。对于中峰和尚的关怀和教诲,他表达了深深的感激,与妻子同看教诲之语并“顶戴”,体现出这份情谊的深厚。同时也流露出对能再次见到师父的热切期盼,“瞻望白毫,不胜翘想”,情感真挚动人。通过这样的文字交流,能感受到当时文人与僧人之间那种纯粹而诚挚的交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文化氛围和人际关系特点 。

赵孟頫

赵孟頫

元湖州人,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宋宗室。幼聪敏,为文操笔立就。以父荫为真州司户参军,宋亡,家居。世祖征入朝,授兵部郎中,迁集贤直学士。帝欲使与闻中书政事,固辞。每见,必语及治道,多所裨益。累拜翰林学士承旨。卒谥文敏。诗文清邃奇逸,书法兼工篆、隶、行草,自成一家。绘画亦善山水、竹石、人物、鞍马、花鸟。有《松雪斋文集》。 ► 57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