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庵梦忆 · 卷七 · 鹿苑寺方柿

· 张岱
萧山方柿,皮绿者不佳,皮红而肉糜烂者不佳,必树头红而坚脆如藕者,方称绝品。然间遇之,不多得。余向言西瓜生于六月,享尽天福;秋白梨生于秋,方柿、绿柿生于冬,未免失候。丙戌,余避兵西白山,鹿苑寺前后有夏方柿十数株。六月歊暑,柿大如瓜,生脆如咀冰嚼雪,目为之明,但无法制之,则涩勒不可入口。土人以桑叶煎汤,候冷,加盐少许,入瓮内,浸柿没其颈,隔二宿取食,鲜磊异常。余食萧山柿多涩,请赠以此法。
拼音

所属合集

#陶庵梦忆

注释

树头:树干以上,树枝。 间遇:有时,偶然遇到。 向言:曾经说过。 失候:错过适当的时候。 丙戌: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 西白山:在浙江嵊州市。 歊:热气上腾的样子。

张岱是位美食家,最懂什么样的柿子好吃,可惜绝品好柿子非常不容易得,他认为这是柿子在冬天成熟的缘故。后来避乱山中,发现了鹿苑寺夏天成熟的柿子,生脆异常,吃得心满意足。张岱并不满足于此,还一如往日地好奇,求得了土人去涩的良方。从此文可见,虽然身处战乱,张岱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在不断寻求生活的情趣。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xiāo):炎热。

翻译

萧山的方柿,皮是绿色的不好,皮红而且肉糜烂的也不好,一定要是树头红并且坚硬脆嫩像藕一样的,才称得上是绝品。然而偶尔才能遇到,并不容易得到很多。我以前说西瓜在六月生长,享尽了天福;秋白梨在秋天生长,方柿、绿柿在冬天生长,未免有错过时节的感觉。丙戌年,我躲避战乱到西白山,鹿苑寺前后有十几株夏天的方柿。六月天气炎热,柿子像瓜那么大,又生脆如同咀嚼冰和雪,眼睛都为之一亮,只是如果没有办法加工它,就会又涩又勒不能入口。当地人用桑叶煮水,等到水冷却后,加少量的盐,倒入瓮里,把柿子浸到没到它的颈部,隔两晚拿出来吃,特别的鲜美鲜亮。我吃过的萧山柿子大多很涩,请求把这个方法赠送(给他们)。

赏析

这段文字主要是对方柿的品评和一种独特处理涩柿的方法的描述。作者对萧山方柿的品质优劣有着清晰的标准,强调了绝品方柿的特点。同时,通过叙述自己在特定时间、地点遇到方柿,以及对其口感的描述,表达了对这种果实的喜爱。而土人的桑叶加盐浸水法,既能去除柿子的涩味,又能使其鲜美异常,这显示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整体文字生动有趣,既有对食物的细致观察,也有一些生活情趣的体现。

张岱

张岱

张岱,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 ► 22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