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

· 苏轼
东武望餘杭,云海天涯两杳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拼音

译文

东武和余杭两地相望,但见远隔天涯云海茫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功成名就,衣锦还乡,到那时我与你同笑长醉三万场。 不用像世俗的样子用酒来诉说离情别绪,痛快的饮宴从来都另有缘由。今夜拿着残灯送你归去,走过河塘,恍惚间见落泪如羊祜的却是你杨元素啊。

注释

南乡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又名《好离乡》、《蕉叶怨》。《金奁集》入「黄钟宫」。原为单调,有二十七字、二十八字、三十字各体,两平韵,三仄韵,平仄换韵。单调始自后蜀欧阳炯,此词牌即以欧阳炯《南乡子》为正体。冯正中、李德润俱本此添字。双调者始自南唐冯正中词。冯词平韵五十六字,十句,上下阕各四句用韵。另有五十八字体者。其定格为双调五十六字,上下阕各四平韵,一韵到底。此调唱时音节需流丽谐婉,声情掩抑。 「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吴讷钞本、《二妙集》本、毛本作「和杨元素」。 杨元素:杨绘,宋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字元素,号无为子。宋仁宗皇祐五年(西元一〇五三年)进士。通判荆南府,迁开封府推官,知眉州,徙兴元府,皆有治声。宋神宗立,召修起居注、知制诰、知谏院。与宰相曾鲁公忤,改兼侍读,元素以「谏官不得其言则去」,不拜。熙宁四年(西元一〇七一年),擢翰林学士、御史中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二十》。免役法行,元素陈十害,忤王介甫,罢知亳州。熙宁七年(西元一〇七四年)六月,自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移知杭州,八月到任。再为翰林学士。贬荆南节度副使,分司南京,改提举太平观,起知兴国军。宋哲宗即位,复天章阁待制,再知杭州。元祐三年(西元一〇八八年)卒于任,年六十二。有《群经索蕴》、《无为编》、《西垣集》等。事见《范太史集·卷三十九·天章阁待制杨公墓志铭》,《宋史·卷三百二十二·杨绘传》。 密州:龙榆生笺引宋·苏颍滨《超然台赋》序:「子瞻既通守馀杭,三年不得代。以辙之在济南也,求为东州守。既得请高密,五月乃有移知密州之命。」又引《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三十四·〈青州府·诸城县〉》:「诸城县,在府东南二百八十里,东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一百八十里。……东北至莱州府高密县界五十里,……本春秋时,鲁诸邑及齐琅邪邑地。秦置琅邪郡。汉初置东武县,为郡治并领琅邪诸县,后汉改置琅邪国,于开阳以东武等三县为属。三国魏因之。晋初省琅邪县,以东武诸县属城阳郡,太康十年属东莞郡。宋以东武县分属平昌郡。后魏永安二年,置东武郡兼置胶州。北齐改置高密郡,仍置胶州省诸县入之。隋开皇初,郡废,五年改州曰密州,十八年改东武县曰诸城,大业初州废为高密郡。唐武德五年,复曰密州。天宝元年,复曰高密郡。乾元元年,复曰密州,属河南道。宋曰密州高密郡,开宝五年升安化军节度,属京东东路。」 杳茫:元延祐本作「渺茫」。 功成名遂:傅子立注引《老子·卷上·第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三万场:傅子立注引唐·李太白《襄阳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痛饮:傅子立注引:「《世说》:『王孝伯云:「名士不必须奇才,但常得无事,痛饮,读《离骚》,可称名士。」』」刘尚荣按:「事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原文『但』下有『使』,『饮』下有『酒』,『读』上有『熟』,『可』上有『便』。」 河塘:指沙河塘。傅子立注:「钱塘繁会之地。」刘尚荣按:「《新唐书·卷四十一·〈地理志·江南道·东道采访使〉》:『钱塘县南五里,有沙河塘。』」龙榆生笺:「《东坡诗集》王注:『《新唐书·卷四十一·〈地理志·江南道·东道采访使〉》:「钱塘县南五里,有沙河塘。咸通二年,刺史崔彦曾开。」昔潮水冲击钱塘江岸,至于奔逸入城,势莫能禦,故开沙河以决之。河有三,曰:外沙、中沙、里沙。』」 堕泪:傅子立注:「晋羊祜为荆州都督,卒。襄阳人于岘山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为『堕泪碑』。」刘尚荣按:「详见《晋书·卷三十四·羊祜(Hù)传》、晋·习彦威《襄阳耆旧记·卷五·牧守》。」龙榆生笺引《晋书·卷三十四·羊祜传》:「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假节,散骑常侍、卫将军如故。……疾渐笃,乃举杜预自代。寻卒,时年五十八。……襄阳百姓于岘山祜平生游憩之所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为『堕泪碑』。」此以羊叔子况杨元素,「羊」、「杨」音近。

此词上阕想象两地相望的情景以及功成还乡的愿望,以表达别后思念之情;下阕表示不以世俗的方式来表达离情别绪,并写出了对友人的赞赏之情。

赏析

东武是密州,馀杭是杭州。此词前两句表达别后思念之情。接下来两句却让人看尽世人的悲哀。为什么有思念,为什么有无可奈何,为什么有离殇有堕泪,原来衹为心中还存了一点功名的热望,总想现在的劳累奔波,或许有个指望,可能有些许盼头。「何日功成名遂了」,到时「还乡」,这和衣锦还乡是一个道理的。背井离乡,亲朋相识却不得见数载经年,一切的一切求一个功成名遂再还乡,然后好好坐下,酒到杯干,细数这些年来的如意不如意,「陪公三万场」,将缺失的岁月再补回,再重拾,再追忆。 「不用诉离殇,」词人对给他饯行的杨绘说,「痛饮从来别有肠。」是豪迈还是离愁百转千回,完全不必费神分辨。离殇从来是不用诉,诉不出的。痛哭也好微笑也罢,不同的人的表露方式从来都是不一样的。「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这两句描绘了一幅送归图,灯火已残,斯人独行月下。这是七月的事情了,那时的河塘边当有蛙鸣声做伴。苏轼擅书画,赫赫有名的宋四家居首,才华横溢,可是官海沉浮,身不由己。一把辛酸泪,到底难以掩饰,痛饮到了最后,也没能硬生生逼住眼底的热气。「堕泪羊公却姓杨」,则是以羊叔子况杨元素了,表达出对友人的赞赏,反映了作者与友人的情谊。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东武:指密州,今山东诸城。
  • 馀杭:即杭州。
  • 杳茫:遥远迷茫的样子。
  • 功成名遂:功业建立,名声显著。遂,成功。

翻译

从东武望向余杭,远在天涯云海之处两地都那么遥远迷茫。哪一天能功成名就了,回归家乡,醉笑着陪您尽情欢饮三万场。 不用倾诉离别的酒盏,尽情痛饮从来都有别样的情怀。今夜送您归去时灯火已清冷,在河塘边,落泪的人犹如羊祜却是姓杨。

赏析

这首词以慷慨悲壮的情调,抒发了词人对友人的不舍和对人生的感慨。上阕想象功成名就后的还乡,表达对未来的期待和对友情的珍视。下阕写离别时不用诉说离情别绪,强调痛饮背后的特殊情怀,最后通过灯火冷和堕泪的场景,烘托出离别的伤感。整体情感深沉,词句豪放与婉约交织,意境开阔又蕴含细腻情感,体现出苏轼词作的独特风格和深厚情感内涵。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