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 虫部 · 蜜蜂

释名 蜡蜂。 气味 (蜂子)甘、平、微寒、无毒。 主治 大麻风(须眉脱落,皮肉已烂成疮)。用蜜蜂子、胡蜂子,黄蜂子(并炒过)各取一分,白花蛇、乌蛇(并酒浸,去皮骨,炙干)、全蝎(去尾,炒)、白僵蚕(炒)各一两,地龙(去土,炒)半两,蝎虎(全用,炒)、赤足蜈蚣(全用,炒)各十五枚,丹砂一两,雄黄(醋熬)一分,龙脑半钱。以上各药,共研为还想,每服一匙,温蜜汤调下。一天服三至五次。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释名:解释名称的由来或含义 。
  • 气味:这里指药物的性味。
  • 蜂子:蜜蜂的幼虫。
  • 大麻风:一种慢性传染病,症状严重时会出现须眉脱落、皮肉溃烂成疮 。
  • 炙(zhì)干:烤干。
  • 全蝎:一种昆虫类中药材。“去尾”就是去除尾巴部分。
  • 白僵蚕:蚕感染白僵菌而僵死的干燥体,经炮制后可入药。“炒”是一种炮制方法。
  • 地龙:蚯蚓的别称,“去土”即除去泥土。
  • 蝎虎:壁虎的别称。
  • 赤足蜈蚣:蜈蚣的一种。
  • 丹砂:又称朱砂,是一种矿物类中药材。
  • 雄黄:一种矿物,经“醋熬”是一种加工炮制方法。
  • 龙脑:也称冰片,一种中药材。
  • 研为还想:此处可能有误,从文意推测应是“研为细末” ,就是研磨成很细的粉末。

翻译

名称解释

又称为蜡蜂。

性味

(蜜蜂的幼虫)味道甘甜,性质平和,略微偏寒,没有毒性。

主治病症

对于大麻风这种病(患病后须眉脱落,皮肉已经溃烂成疮)的治疗方法。取用蜜蜂子、胡蜂子、黄蜂子(这三种都要经过炒制)各一份,白花蛇、乌蛇(这两种都要用酒浸泡,去掉皮和骨头,然后烤干)、全蝎(去掉尾巴,进行炒制)、白僵蚕(炒制)各一两,地龙(除去泥土,进行炒制)半两,蝎虎(整个使用,进行炒制)、赤足蜈蚣(整个使用,进行炒制)各十五只,丹砂一两,雄黄(用醋熬制过)一分,龙脑半钱。把以上这些药物,一起研磨成很细的粉末,每次服用一匙,用温热的蜂蜜水调服。一天服用三到五次。

赏析

这段文字出自《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药学的重要典籍。这部分关于蜜蜂相关的内容,详细记载了蜜蜂子的释名、气味以及其在治疗大麻风病症中的药用配方。从释名可知当时对蜜蜂还有其他别称,反映了古人在生物命名方面的特点。对于药物气味的记载,遵循了传统中医药性理论,为判断药物功效和用量等提供依据。而主治病症中给出详细的药方,体现了古人在治疗疑难病症方面的探索和实践经验的总结。虽然其中用药在现代医学看来或许有诸多值得深入研究之处,但它历史价值和当时在医学实践中的意义不可忽视,为后人研究古代医药学、传统治疗方法与病症等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

李时珍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与“医圣”万密斋齐名,古有“万密斋的方,李时珍的药”之说。 ► 89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