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平嵩阁右嵩亭作

不较平嵩与右嵩,大都亭阁画穹嵩。 太行太室当前后,俱是家山入望中。
拼音

译文

不论平嵩还是右嵩,亭阁大都仿造穹苍的形状。太行太室两山在我身前身后,神野中全都望见自己的家乡。

注释

平嵩阁、右嵩亭:均为嵩山上的建筑物。 不较:不论。 “大都”句:谓亭阁大都依照天宇的圆形来构筑。穹(qióng)崇,高貌,司马相如《长门赋》:“正殿块以造天兮,郁并起而穹崇。”此处指高天。 太行:山名,绵延山西、河北、河南三省界的大山脉。又名五行山、天母山、女娲山等。太室:即中岳嵩山,五岳之一,在今河南登封县北。东称太室,西称少室。 家山:家乡。

这首诗是文彦博游嵩山平嵩阁右嵩亭后创作的,约作于庆历年间(1041-1048年)。

赏析

诗的前两句是说无需将“平嵩”与“右嵩”做比较,因为二者都是高高耸立、几尽苍穹的亭阁。司马光在《和河阳王宣徽九日平嵩阁宴集》中云:“危阁压霜风……百峰高鸟外,万里寸眸中。”可见平嵩阁之高挺。其地形如此接近,看来想比较也难了。在这样的高亭之上远望,视野之开阔可想而知。 三四句即言诗人登亭阁之所见。“太行太室当前后,俱是家山入望中。”李迪有诗相证:“南指嵩高北太行,大河中出贯灵长。”(《题河阳后城平嵩阁》)平崇阁南依嵩山,北临太行,处在二山的交界之处,可见地形之险要。站在如此险峻的亭阁上观望,诗人的感觉不是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那样充满哲理的豪迈气慨,也不像杜甫在《望岳》中产生的雄壮感怀,诗人只写了自己举目所见都是山里的人家。有山有水有亭有阁,真可称得上人间仙境了。登临这种足可让人产生绝尘忘俗之感的地方,看到远处青山隐隐,近处流水潺潺,诗人想到的是壮志难酬的感慨,还是归隐山林的想往,但诗没有明言,全诗以一句“俱是家山人望中”作结,诗人将其所思、所感尽寓于其中,却不明言,更带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 此诗语言清淡流畅,风格清新秀逸。代表了文彦博诗歌以情取胜、不加藻饰的特点,可见出诗人在努力摆脱西岜体诗风影响上所做的努力。
文彦博

文彦博

宋汾州介休人,字宽夫。仁宗天圣五年进士。累迁殿中侍御史。庆历七年,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以镇压贝州王则起义,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皇祐三年被劾罢相,出知许、青、永兴等州军。至和二年复相。嘉祐三年,出判河南等地,封潞国公。神宗朝,反对王安石变法,极论市易损国体,惹民怨,出判大名、河南府。元丰六年以太师致仕。哲宗元祐初,因司马光荐,为平章军国重事。五年,复致仕。历仕四朝,任将相五十年。卒谥忠烈。有《潞公集》。 ► 45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