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廿五日:一说连笔的“五日”实为一“吾”字。
序
米芾 《伯充帖》(又称《致伯充尺牍》、《伯老台坐帖》、《眼目帖》)行草书纸本。纵27.8厘米,横39.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为致伯充书札。约书于北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十一月二十五日。纸上名家藏印累累。
赵叔盎,字伯充,延美四世孙。善画马,尝投诗苏轼,轼次其韵。
《伯充帖》,《宋四家墨宝册》之一幅,签标《宋米海岳雹老帖》;《墨缘汇观著录》作《伯充台坐帖》;《式古堂书画汇考》作《眼目帖》。
“伯充”曾出现在多处,即秦王(赵德芳)一系宗室赵叔盎。米芾尺牍中,屡及此人,而以此帖为最先。充字前人误译为老字耳。
赏析
《致伯充尺牍》与米芾其它书作相比,有一种长话短说的效果。他写得匆匆忙忙,字里行间带过的意味太多,有些字形原是米芾潇洒得俏拔一些的好材料,但在此间,均以回环转折牵扯而过,无心作开张横撑。因此,轻盈的用笔居多,有时似蜻蜓点水,纯以笔尖跳跃舔过,使用露锋尤多,顺应笔尖,直截了当戳入,各种形式、角度的兰叶描取代于横、点、捺的位置上,这些笔划短小轻盈,点缀着整幅生动无比。
头两行思路顺畅,心手相映,连贯呼应,不绝于目。第三行就有明显不同,每字互不相连,但字之间势的连贯却能为人深深感受,领会到“笔断意连”的真正涵义。轻盈的笔法一直到末行的“伯充台坐”才似惊雷落下,振聋发聩。“伯”字的书写,可未出入意表,而“充”字又挺拔飞扬。作为尺牍的结尾,不惟收信人,就是欣赏者,也感到了警语。
《伯充帖》之唯一小缺憾即露锋、游丝线过多,给人刺眼的感觉;另外虽笔画丰润,却稍嫌软弱。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辱教:谦辞,意思是承蒙指教。
- **怵以相之:怵(chù),这里表示恭敬;相,看待、对待。“怵以相之”意思是怀着恭敬的态度去看待。
- 区区:形容自己的情感诚挚、深切。
- 台坐:对对方坐位的敬称。
翻译
十一月二十五日,米芾恭敬地叩首陈述。承蒙您的指教,(您称我作品为)天下第一,恐怕是您看走眼了,只是您怀着这般敬重的心意,我实在难以推却呀。我内心对您的思念和敬仰之情真是难以用言语表述完。同官即将出行,我简单写了这几行字,写得很匆忙。米芾再次叩首。呈伯充先生台鉴。
赏析
《伯充帖》虽是一封简短的书信,但却极具特色。从内容上看,米芾先是以谦逊诚恳之态回应对方对自己作品“天下第一”的赞誉,展现出他不骄不躁的态度,接着倾诉内心对伯充的思念仰幕,亲切自然。在文风上,言辞简洁又表意清晰,既有日常交往的随意,又不失礼仪规范。从书法创作角度而言,米芾的书法风格淋漓尽致地体现于此帖,笔锋飘逸灵动、变化丰富,即便只是寥寥数行,却蕴含着深厚的艺术功底,将书信的实用性与书法的艺术性完美结合,让人透过这短短文字感受到米芾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人格风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