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雷知院观音诗因叙家中铜像之详

· 楼钥
鼻祖家住江东边,推择为吏心静渊。 朝朝趋邑过圮上,时见暗碛光煜然。 平时奉佛心至谨,建立塔庙崇诸天。 试令便介识所在,退公始得来其前。 挥锄去沙若有物,微见铜像伤其颠。 须臾众睹全体见,端严相好巧且坚。 迎归供养备精洁,我家旧物犹青毡。 铢衣飘摇俱梵相,珠缨垂袅穿淮蠙。 虽非丈六黄金身,他处像设无能先。 不知何人妙陶冶,底用五色增华妍。 自兹累叶永为宝,如以衣钵更相传。 是时承平最盛际,正在景德咸平间。 画工难貌天人妙,劫风不动神光圆。 益知佛教来已远,遍满震旦尊金仙。 慈悲无量应成祷,影响若与人周旋。 耳则闻音目可观,此有妙理谁能诠。 宝光燄燄拥身后,贝花叶叶俱成全。 顶戴天冠工莫及,中有一佛立不偏。 有孙是为乡先生,决科衣冠遂蝉联。 大父持丧久庐墓,曾以此事形碑镌。 起身月卿出为郡,殿上寤主以一言。 易守乡邦凡五年,宠光赫奕当政宣。 移至湖心值兵燬,精庐灰灭因亡焉。 初闻诸父话遗迹,兴叹欲见无因缘。 扬州伯父初赋归,慨念孝感如参骞。 零丁募以十万钱,里巷响应庆愈绵。 木工先为小台殿,居以古像□□旃。 后人事之加笃敬,日袅香篆长蜿蜒。 衰宗幸有此奇特,信知福利非唐捐。 安得东归奉香火,晏坐终老甘三椽。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次韵:依照原诗的用韵和作诗的次序来和诗。 雷知院:人名。 观音诗:关于观音菩萨的诗。 鼻祖:始祖,最初的祖先。 :官员。 静渊:深沉平静。 圮(pǐ)上:桥上。 碛(qì):沙石,沙砾。 煜(yù)然:明亮的样子。 诸天:佛教语,指护法众天神。 便介:即“便价”,宋元时指仆人。 退公:办完公事归家的人。 铢(zhū)衣:极轻的衣服,古代传说神仙穿的衣服,后用来泛指僧衣。 梵相:佛的形象。 缨(yīng):用线或绳等做的装饰品。 淮蠙(pín):淮河中的蚌珠。 震旦:古代印度对中国的称呼。 金仙:指佛。 诠(quán):解释,说明。 燄(yàn):“焰”的异体字。 赫奕(yì):光辉炫耀的样子。 政宣:政治宣扬,此处可能指政治上的荣耀和宣扬。 孝感:因孝顺而感动神明得到的福佑。 参骞:曾参和闵子骞,都是古代的孝子。 唐捐:落空,徒然无益。

翻译

我的始祖居住在江东边上,被推举选为官吏,心地深沉平静。 每天早晨前往城邑都要经过桥上,时常看到黑暗的沙石中有光芒明亮闪烁。 平时侍奉佛祖内心极为恭敬,建立塔庙尊崇各路天神。 试着让仆人前去辨认那光芒所在之处,办完事回家的人才能到那前面去。 挥起锄头去除沙子好像有什么东西,稍微看到铜像损伤了它的顶部。 不一会儿众人都看到了铜像的全貌,端庄美好精巧且坚固。 将其迎接回来供养,准备得精美洁净,我家的旧物还像青色的毡子。 那像穿着极轻的僧衣都呈现出佛的形象,珠串的缨络垂挂着像是穿过淮河的蚌珠。 虽然不是丈六的黄金身像,但其他地方的佛像都不能超过它。 不知是何人巧妙地制作铸造,到底是用了五种颜色来增添它的华美。 从此历代都将其视为珍宝,就如同以衣钵相传一样。 那时正是天下太平的最盛时期,正处于景德到咸平年间。 画工难以描绘出天人的奇妙,劫风也不能摇动那佛像的神光圆满。 更加知道佛教传来已经很久远,遍布整个中国尊奉着金仙。 慈悲无量应该能够成就祈祷,其影响好像与人相互往来周旋。 耳朵能听到声音眼睛能看到,这里面的奇妙道理谁能够解释。 宝光熊熊拥在身后,贝花的叶片都完整无缺。 头顶戴着天冠是工匠所不能及的,其中有一尊佛站立得笔直不偏斜。 有个孙子是乡里的先生,通过科举考试后,家族中当官的人接连不断。 祖父守丧很久住在墓旁,曾经把这件事刻在石碑上。 之后起身出仕,月卿被任命为郡守,在殿上使君主醒悟只用了一句话。 调任到乡邦担任太守总共五年,恩宠和荣耀光辉炫耀,得到政治上的宣扬。 后来移到湖心时正遇到战乱毁坏,精致的房屋化为灰烬,佛像也因此丢失了。 刚开始听各位父辈讲述这遗迹,感叹想要见到却没有因缘。 扬州的伯父起初辞官回乡,感慨思念因孝顺而得到的福佑如同曾参和闵子骞。 零零散散地募捐到十万钱,乡里巷间的人响应,庆幸和欢乐不断延续。 木工先建造了小的台殿,将古像安置在里面并挂上旗子。 后来的人对其更加恭敬,每天焚烧的香篆烟雾长久地蜿蜒上升。 衰落的宗族庆幸有这样奇特的事情,确实知道所得到的福佑不是徒然无益的。 怎能向东归去供奉香火,安闲地坐着直到终老,甘愿住在简陋的房屋中。

赏析

这首诗详细叙述了家中铜像的来历以及相关的故事,展现了作者对佛教的敬意和对家族历史的追溯。诗中通过对始祖的描述,引出了发现铜像的经过,以及对铜像的赞美和对佛教的感悟。作者描述了铜像的庄严精美,以及它所带来的影响,同时也讲述了家族中因这尊铜像而发生的一些事情,如家族成员的科举成功、官职晋升等,体现了作者认为佛像给家族带来了福祉的想法。诗中还提到了佛像的丢失和后来的重建,以及人们对佛像的笃敬之情。整首诗语言古朴,意境深沉,既有对佛教的宗教情感,也有对家族历史的缅怀和对美好未来的期望。

楼钥

楼钥

宋明州鄞县人,字大防,旧字启伯,自号攻愧主人。孝宗隆,兴元年进士。调温州教授。乾道间,以书状官从汪大猷使金,归撰《北行日录》。为敕令所删定官,修《淳熙法》。历太府、宗正寺丞,出知温州。光宗朝,擢起居郎兼中书舍人,迁给事中。宁宗即位,论事忤韩侂胄,夺职。侂胄被杀,起为翰林学士,迁吏部尚书兼翰林侍讲。主张送侂胄首至金,以重修好;为赵汝愚雪冤。升同知枢密院事,进参知政事,位两府者五年。卒谥宣献。通贯经史,文辞精博。有《攻愧集》、《范文正年谱》。 ► 125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