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池

西江之水何悠哉,经历赣石险且回。 馀波拗怒犹涵澹,奔涛击浪常喧豗。 有时夜上滕王阁,月照净练无纤埃。 杨阑左里在其北,无风浪起传古来。 老蛟深处厌窟穴,蛇身微行见者猜。 呼龙沥酒未及祝,五色粲烂高崔嵬。 忽然远引千丈去,百里水面中分开。 收踪灭迹莫知处,但有雨雹随风雷。 千奇万变聊一戏,岂顾溺死为可哀。 轻人之命若蝼蚁,不止山岳将倾颓。 此外鱼虾何足道,厌饫但觉腥盘杯。 壮哉岂不快耳目,胡为守此空墙隈。 陶盆斗水仍下漏,四岸久雨生莓苔。 游鱼拨拨不盈寸,泥潜日炙愁暴鳃。 鱼诚不幸此局促,我能决去反徘徊。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1. 悠哉:形容水流悠长的样子。
  2. 赣石:在江西赣江中,多险滩。
  3. 拗怒:激愤不平。
  4. 涵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5. 喧豗(xuān huī):形容轰响、喧闹。
  6. 净练:白色的绢,这里形容平静的江面在月光下如白色绢布。
  7. 杨阑左里:地名。
  8. 老蛟:蛟龙。
  9. 沥酒:洒酒于地,是古代祭祀的一种仪式。
  10. 崔嵬(cuī wéi):高耸的样子。这里形容蛟龙腾空而起时的壮观。
  11. 厌饫(yàn yù):饱食,吃腻。
  12. 墙隈:墙角。
  13. 拨拨:鱼游动的样子。
  14. **暴鳃:鱼在浅水中鳃暴露,难以生存,比喻陷入困境。

翻译

西江的水啊是多么悠长,它历经赣石的险阻曲折流淌。 那江水的余波还带着激愤,却依旧水波荡漾,奔腾的浪涛拍击着,常常喧闹轰响。 有时候在夜里登上滕王阁,月光洒落,江面如白色绢布纯净没有一点尘埃。 杨阑左里在江的北面,自古以来就传说此地无风也会涌起波浪。 深藏在水底的老蛟龙厌倦了巢穴,它微微摆动蛇一般的身躯,见到的人都十分惊愕猜想。 人们呼唤蛟龙洒酒祭祀还没来得及祈祷,蛟龙就以灿烂的五色身姿高高飞起,雄伟壮观。 忽然瞬间远游千丈之外,百里的水面在它经过时从中分开。 它消失得无影无踪,不知道去到了哪里,只留下风雨冰雹随着雷霆而来。 蛟龙千奇百怪的变化不过是一场嬉戏,哪里会顾及那些溺水而死的人有多悲哀。 它轻视人命就如同对待蝼蚁一般,它掀起的波澜甚至能让山岳倾颓。 此外江中的鱼虾又哪里值得一提,人们吃腻了它们,只觉得盘中杯里充满腥味。 蛟龙如此壮观的场景真是让耳目畅快,可为何要守着这空荡荡的墙角呢? 陶制的盆里那点不多的水还在下漏,盆的四周因为长时间下雨长满了莓苔。 盆里的小鱼游动也不满一寸长,它们在泥里潜藏又怕烈日炙烤,时刻担心呼吸困难。 这鱼实在是太不幸,被困在如此狭小的地方,我能够把水放了让它们走,却还在犹豫徘徊。

赏析

这首诗是欧阳修所作。诗的开篇描绘西江江水的悠长、湍急惊险,如“西江之水何悠哉,经历赣石险且回。馀波拗怒犹涵澹,奔涛击浪常喧豗”,生动展现了西江波澜壮阔的景象。接着通过描写滕王阁的夜景以及传说中杨阑左里无风也起浪的奇特现象,为诗增添了神秘色彩。诗中对蛟龙的描绘极为精彩,“老蛟深处厌窟穴……收踪灭迹莫知处,但有雨雹随风雷”,写出蛟龙的神奇变幻,它的举动不仅威力巨大,还轻视人命,诗人借此表达了对骄横力量的批判。后半部分诗人将视角转到盆池中的小鱼,“陶盆斗水仍下漏……泥潜日炙愁暴鳃”,刻画了小鱼被困在局促环境中的艰难与不幸。最后诗人说自己虽能解救小鱼却在犹豫徘徊,在一定程度上隐喻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无奈。整首诗场景描绘宏大与渺小对比鲜明 ,通过不同场景的切换,表达自己对自由、强大力量以及微小生命的思考和情怀。

欧阳修

欧阳修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永丰)人,自称庐陵人。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唐朝)韩愈、柳宗元、(宋朝)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 122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