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学士石屏歌

晨光入林众鸟惊,腷膊群飞鸦乱鸣。穿林四散投空去,黄口巢中饥待哺。 雌者下啄雄高盘,雄雌相呼飞复还。空林无人鸟声乐,古木参天枝屈蟠。 下有怪石横树间,烟埋草没苔藓斑。借问此景谁图写,乃是吴家石屏者。 虢工刳山取山骨,朝镵暮斲非一日,万象皆从石中出。 吾嗟人愚不见天地造化之初难,乃云万物生自然。 岂知镌镵刻画丑与妍,千状万态不可殚。神愁鬼泣昼夜不得闲,不然安得巧工妙手惫精竭思不可到,若无若有缥缈生云烟。 鬼神功成天地惜,藏在虢山深处石。惟人有心无不获,天地虽神藏不得。 又疑鬼神好胜憎吾侪,欲极奇怪穷吾才,乃传张生自西来。 吴家学士见且咍,醉点紫毫淋墨煤。君才自与鬼神斗,嗟我老矣安能陪。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腷膊(bì bó):象声词,形容鸟飞扑翅膀的声音。
  • 黄口:雏鸟的嘴为黄色,后借指雏鸟 。
  • 蟠(pán):弯曲,盘绕。
  • 刳(kū):挖,开凿。
  • 镵(chán):古代一种铁制的刨土工具;这里指开凿。
  • 斲(zhuó):同“斫”,砍,削。
  • 殚(dān):尽,竭尽。
  • 侪(chái):同辈或同类的人。
  • 咍(hāi):欢笑。
  • 紫毫:毛笔的一种,用紫色兔毛制成,也有用羊毫、狼毫混合者。

翻译

清晨的阳光照入树林,惊起了众多鸟儿。鸟儿们扑扑腾腾振翅群飞,乌鸦杂乱地啼鸣。它们穿过树林,向天空四散飞去,只有雏鸟在巢中饥饿地等待母鸟喂食。 雌鸟向下啄食,雄鸟在高空盘旋,雌雄相互呼唤着飞去又飞回。空寂的树林中没有人类的喧闹,鸟儿的鸣声清脆悦耳,古老的树木高耸入云,树枝曲折盘绕。 树林下面有奇异的石头横在树木之间,被烟雾掩埋,荒草遮盖,石上苔藓斑驳。请问这样的景致是谁画出来的?原来是吴家的石屏啊。 虢地的工匠开山取出山的精华,从早到晚不停地开凿,并非一日之功,世间万物的形象都从这石头中呈现出来。 我叹息世人愚昧,不明白天地创造万物初始时的艰难,竟然说万物都是自然生长而成。 哪里知道这石上雕刻的景象,美丑各异,千形万态难以穷尽。仿佛是让鬼神都发愁、哭泣,昼夜不得清闲才造就的。要不然怎么会让能工巧匠绞尽脑汁都难以达到这般奇妙,那景象若有若无,如缥缈的云烟一般虚幻。 这是鬼神成就的杰作,连天地都十分珍惜,所以一直藏在虢山深处的石头里。只有人有心就能有所收获,天地即便神秘,也藏不住这美物。 又怀疑是鬼神好胜,嫌弃我们这些人,想要用极尽奇怪的事物来穷尽我们的才思,于是传说有个张生从西边而来。 吴家学士见到这景象欢笑不止,醉酒后用紫毫毛笔蘸满墨汁随意挥洒 。您这样的才华都可以与鬼神斗争了,可叹我已经衰老了,哪里还能陪您一起探讨欣赏呢。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奇妙的石屏景色,并围绕此景展开诸多联想与感慨。开篇描写清晨树林中鸟儿飞鸣的生动场景,为后面引出石屏做铺垫,展现出活泼自然的氛围。中间详细讲述石屏的来历,强调工匠开凿的艰辛以及石屏呈现出万象的神奇,叹世人不识天地造化之难,将对自然的思考融入其中。接着又猜测是鬼神所作,突出石屏的奇幻远超常人技艺所能达到的程度。最后写吴家学士见石屏后的反应,通过自己的衰老反衬学士的才思。整首诗想象奇特,既有对自然造物的惊叹,又有对艺术创作的思考,语言豪放洒脱,展现了欧阳修诗歌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

欧阳修

欧阳修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永丰)人,自称庐陵人。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唐朝)韩愈、柳宗元、(宋朝)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 122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