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东坡和靖节诗
我读渊明诗,颇识诗外意。
坡公继逸响,个中有佳思。
取友百世上,古来独二士。
陶固泉石人,苏则廊庙器。
出处了无同,声名都自异。
往来不可作,矧复通姓字。
神交定忘形,饮食尚知味。
蕤宾中声律,片铁犹应类。
兹文在尼父,为复昌旦事。
今时道古语,莫作今世视。
以我思惟心,充彼刚大气。
芥子纳须弥,谁信略相似。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逸响:本指奔放的乐音,这里指高超的诗歌声誉。
- 廊庙器:能担负朝廷重任的人。
- 蕤(ruí)宾:古乐十二律中之第七律。
- 尼父:对孔子的尊称。
- 昌旦:即姬昌(周文王)和周公姬旦。
翻译
我读陶渊明的诗,很能领略诗外的意趣。苏东坡继承了高超的诗歌声誉,其中有着美好的情思。在百代人中选取朋友,自古以来只有这二位贤士。陶渊明固然是留恋泉石的人,苏东坡则是能担当朝廷重任的人物。他们的出仕和隐居完全不同,名声也各自相异。他们已不能再往来,何况又能相通姓名。精神交往定能忘掉形骸,饮食上还知道味道。犹如乐律中的蕤宾,一片铁也能相互类似。这诗文在孔子那里,就如同周文王和周公的事迹。现在谈论古时的话语,不要当作现今的来看。用我的思考之心,充满他们的刚大气概。像把须弥山收纳在芥子之中,谁信会有略微相似之处呢。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陶渊明和苏东坡诗歌及为人的评价与感悟。诗中强调了陶渊明诗的意趣和苏东坡的文学成就,指出二人虽然出处、个性不同,但在诗文中都有独特之处。作者认为即使时代变迁,他们的作品依然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不能简单以当下的眼光看待。诗中用“蕤宾”“尼父”等词语增添了文化内涵,最后以须弥芥子的比喻,表达出希望能汲取二人精神的愿望。整首诗在对两位文豪的赞美中,展现出作者对文学、历史的深刻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