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儋耳书

· 苏轼
吾始至南海,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耶?”已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之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之中,有生孰不在岛者,覆盆水于地,芥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所济,少焉,水涸,蚁即径去,见其类,出涕曰:“几不复与子相见。”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子,念此可以一笑。戊寅九月十二日,与客饮薄酒小醉,信笔书此纸。
拼音

译文

我刚开始到海南岛时,环顾四面大海无边无际,凄然为此悲伤,说:“什么时候才能够离开这个岛呢?”一会又停下来想想,天地都在积水中,九州也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小海中(这几句应该很白话了,见战国时期哲学家邹衍的学说和《庄子》),难道有生下来不在岛上的吗?把一盆水倒在地上,小草叶浮在水上,一只蚂蚁趴在草叶上,茫茫然不知道会漂到哪里去。一会儿水干了,蚂蚁于是径直下叶走了,见到同类,哭着说:“我差点再也见不到你了。”哪知道一小会后就出现了四通八达的大道呢?想到这个可以笑一笑。戊寅九月十二日,与客人饮酒微醉,随手将感受写在纸上。

注释

儋耳:地名,今海南省儋州市。 少海:小海。 方轨:两车并行。 大瀛海:大海,相当于大洋。 芥:小草。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儋耳:今海南儋州。
  • 南海:这里指今海南省一带海域。
  • 九州:指代中国。
  • 大瀛海:指大海。
  • 少海:小海。
  • :小草。
  • (hé):水干,枯竭 。
  • 方轨八达:指道路四通八达。方轨,两车并行。

翻译

我刚到南海的时候,环顾四周,天空和海水无边无际,我不禁悲伤地想:“什么时候才能离开这个海岛啊?”过了一会儿又想到:天地就处于积水之中,中国处在四海之内,中原地区在小海之中,有生命的东西谁不是生活在岛屿上呢?倒一盆水在地上,小草浮在水上,蚂蚁趴在小草上,蚂蚁茫然不知道去哪儿。不一会儿,水干了,蚂蚁就直接爬走了,见到同类,流着泪说:“差点再也见不到你了。”哪里知道,转眼间,就会有四通八达的路。想到这些,我就可以释怀一笑了。戊寅年九月十二日,我和客人喝了点薄酒,有点小醉,随意写下了这篇文字。

赏析

苏轼因政治上受迫害被贬至儋耳这样偏远之地,初到时内心满是凄凉与对归期的渺茫之感。但他并未一味沉浸在自伤的情绪中,而是通过发挥自己强大的思想与思辨能力,由天地自然联想到种种,用覆盆水、小草、蚂蚁的生动比喻,表现出一种豁达超脱的心境。

此篇短短数语,充分展现了苏轼随遇而安、在困境中自我解脱的乐观心性。从起初的伤感忧愁,到后来转念一想后的释怀一笑,其心境变化跃然纸上。文字质朴简洁却意味深长,既有对身处困境的如实描写,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索,体现了苏轼散文一贯的高妙之处 。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