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 · 周语上 · 邵公谏厉王弭谤
名句
注释
- 弭谤:弭(mǐ),消除。制止指责批评。
- 瞽(gǔ):盲人。
- 瞍(sǒu):没有瞳仁的盲人。
- 曚(méng):有瞳仁而看不见东西的盲人。
- 耆(qí):六十岁以上的人。
- 艾:五十岁以上的人。
翻译
周厉王残暴无道,老百姓纷纷指责他。召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忍受不了暴政了!”厉王听了很生气,找到一个卫国的巫师,派他去监视指责他的人。只要卫巫一报告,厉王就把指责的人杀掉。从此老百姓都不敢说话了,在路上相遇,也只是彼此用眼睛看看而已。 厉王很高兴,告诉召公说:“我能制止人们的指责批评了,他们不敢再说了。”召公说:“这是阻塞人们的言论啊。堵住民众的嘴巴,比堵塞河流造成的危害更严重。河流如果被壅塞而决堤泛滥,伤害的人一定很多,老百姓也是如此。所以治理河流的人要疏浚河道,让水流畅通;治理百姓的人要开放言论,让他们畅所欲言。所以天子处理政事,要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古代典籍,少师诵读箴言,无眸的盲人吟咏诗篇,有眸而看不见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天子,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内亲外戚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用歌曲、史籍加以教诲,元老们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政事才能推行而不违背情理。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都从这里生产出来;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都是从这里产生的。民众用嘴巴发表言论,国家政事的成败得失就能表露出来。实行好的而防止坏的,这是丰富财物衣食的基础。老百姓内心思考的事都能说出来,就会齐心去做,怎么能加以堵塞呢?如果硬要堵塞老百姓的嘴,那能有多少帮助呢?” 周厉王不听,从此以后老百姓再也不敢说话了。三年后,周厉王就被流放到彘地去了。
赏析
这篇文章主要通过召公的进谏,阐述了广开言路对于治国的重要性。召公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如把堵塞民众之口比作堵塞河流,突出了禁止民众言论自由的危害。同时强调了让民众自由表达意见,对于了解政事得失、促进国家发展的积极意义。文章体现了古代明君应重视民意、善于纳谏的思想,也反映了民本主义的一些观点。整体逻辑清晰,论证有力,具有深刻的政治智慧和思想内涵。

左丘明
左丘明的其他作品
- 《 左传 · 文公 · 文公七年 》 —— [ 周 ] 左丘明
- 《 子产论尹何为邑 》 —— [ 周 ] 左丘明
- 《 左传 · 成公 · 成公十八年 》 —— [ 周 ] 左丘明
- 《 左传 · 桓公 · 桓公四年 》 —— [ 周 ] 左丘明
- 《 晋灵公不君 》 —— [ 周 ] 左丘明
- 《 左传 · 阴饴甥对秦伯 》 —— [ 周 ] 左丘明
- 《 左传 · 桓公 · 桓公十一年 》 —— [ 周 ] 左丘明
- 《 寺人披见文公 》 —— [ 周 ] 左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