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此诗收于周密的《齐东野语》,传为临安太学生所作,以讽刺南宋开禧年间主和派史弥远杀害韩侂胄函首媾和之事。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和戎: 和亲,古代中国与邻国通过联姻来维持和平。
- 函首: 指割取敌人的头颅,此处比喻战争中的残酷手段。
- 生灵: 生民,百姓。
- 肝脑涂地: 形容牺牲极大,连生命都付出。
- 冤雠: 冤家,仇人。
- 戴天: 把天当作盟誓,形容仇恨深重,不共戴天。
- 鼂错: 汉朝大臣,因建议削藩而被景帝杀,此处用来讽刺类似政策可能导致的后果。
- 於期: 秦朝勇士,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中的人物,未被杀,此处暗示和平手段未必能确保安全。
- 庙堂: 指朝廷,决策者所在的地方。
- 万全策: 完美的计策,此处指朝廷认为的和平策略。
- 防胡: 防备胡人,即北方游牧民族。
翻译
从古至今,和平共处被视为大国的权力,但从没听说通过割取敌人首级就能真正安抚边境。无数的百姓为了和平,流尽了血汗,甚至献出了生命,祖辈和仇敌间的恩怨如同不共戴天。就像汉朝的鼂错因为主张削藩最终导致内乱,於期虽然没有被杀,但燕国仍然存在威胁。朝廷自以为找到了万全之策,但恐怕这和平的措施并不能确保抵御外敌。
赏析
这首诗以历史典故为引,批判了单纯依赖武力或和亲来维持边疆稳定的传统观念。诗人强调了和平背后的牺牲和复杂关系,指出即使是看似万全的决策,也可能隐藏着隐患。同时,诗中蕴含着对和平与战争深刻反思,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以及对国家决策者的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