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

出自 三国甄宓 的《 塘上行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 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 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 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 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 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 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 出亦复苦愁,入亦复苦愁。 边地多悲风,树木何修修。 从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拼音

译文

蒲草长满了水池,它们的叶子隐约相间。正如你的宽厚正直,不说我也自然知晓。大家都这么说混淆是非,使你不得不离去。每当想起我们相距这么远,我就像没有丈夫一样苦苦的思念。一想到你离去时的神情,我的心就像长了结一样。一想起你那悲伤的表情,我每天晚上都不能入睡。 不要以为有身份有地位,就可以抛弃自己所爱的东西?不要以为鱼肉多了,就可以抛弃大葱和薤菜。不要以为麻枲多了,就可以不要菅草和蒯草了。出去了为什么又回来,回来了却又想着再出去。边疆的风声使人倍感凄凉,树被风吹的声音都是那么凄凉!从了君以后就要自己让自己快乐,要好好的活下去。

《塘上行》由甄氏(即文昭甄皇后)所作,这首描写闺怨的诗触怒文帝,甄氏黄初二年(西元二二一年)被赐毒酒而死。直到儿子曹睿嗣位,才被追谥为皇后。此后历朝历代,正史典籍,载其人,未载其名,均以甄后称之。

赏析

《塘上行》之妙,尽在结尾三句。前面之所以评此诗「于悲恸伤绝中另生沉致之姿,风采殊绝」,盖指诗之末句「从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依「从君致独乐」判断,诗人心目中的主要受众是她丈夫魏文帝。魏文帝没有带给甄氏多少人间欢乐,反而却为甄氏带来无尽的「苦愁」,并且最终竟要因谗而杀妻。 可以说,两人之间的感情基本不复存在,形同陌路。在此境况下,魏文帝赐死甄氏,甄氏对魏文帝可能没有丝毫的怨恨之心吗?那么既然如此,甄氏为什么还要祝福魏文帝「延年寿千秋」呢?想必甄氏十分清楚,皇命下达已经是覆水难收,自己即便再祝福他千次万次,也终究不可能改变被赐死的命运。既然将死,那为什么还要希望魏文帝「延年寿千秋」?从诗人对魏文帝长久以来的哀怨之情来看,从将死的被害者对凶手自然的人性态度来体察,结合即将枉死之人极为特殊的至悲心境,只有一种解释可以成立。那就是,对魏文帝憎恶深久的甄氏著写该句的真实意图,是的,「延年寿千秋」看似是何等赏心悦目的祝福之言!但在这赏心悦目的背后,实则蕴藉着诗人无边的恨意。如此匠心独运,古今罕见,唯性情者识之、察之、深悯其情。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离离:繁茂的样子。
  • (shuò):熔化。
  • 修修:形容树木干枯的样子。

翻译

蒲草生长在我的池塘中,它的叶子是多么繁茂。旁人能施行仁义,没有人比我自己更清楚。众人的口舌能熔化黄金,使得君王与我生别离。想到君王离开我的时候,我独自忧愁常常痛苦悲伤。很想见到君王的容颜,内心感结忧伤到了脾脏。想到君王常常痛苦悲伤,夜夜都不能入睡。不要因为豪杰贤能的缘故,就抛弃平素所喜爱的。不要因为鱼肉低贱,就抛弃大葱和薤菜。不要因为麻枲低贱,就抛弃菅草和蒯草。出去也是又痛苦又忧愁,进来也是又痛苦又忧愁。边地有很多悲凉的风,树木是那么干枯。从军会导致独自快乐,延长寿命活到千秋。

赏析

这首诗以蒲草起兴,寓意自身的处境。诉说自己的品质,强调自己的委屈和痛苦,表达对离去君王的思念与忧虑。她担忧君王会因他人的影响而舍弃自己,也用各种事物来比喻自己不应该被轻易抛弃。诗中重复强调着痛苦与忧愁,如“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凸显内心的煎熬。诗中还描绘了边地的萧瑟景象,更增添了凄凉的氛围。最后两句显得有些突兀,或许表达对某种期望与感慨,整体呈现出一种哀怨、缠绵又无奈的情感。

甄宓

甄宓

甄宓(文昭甄皇后)中山无极人,汉太保甄邯的后人,父亲官至上蔡令,“江南有二乔,河北甄宓俏。”为一绝世美女。三岁时失去父亲,九岁能文识礼,看懂过去的成败得失。建安年,袁绍为次子袁熙取她为妻。后来曹操与袁绍宣战,袁熙被外调出去守幽州,甄氏独自留在冀州。袁绍兵败,曹军将冀州踏平,曹丕趁乱取她为妻,很是宠爱,之后她为丕生下曹睿(即魏明帝)和东乡公主。延康元年正月,文帝称帝。甄皇后不仅贤德,而且文才出众,留有《甄皇后诗选》,其中的《塘上行》堪称乐府诗歌的典范,脍炙人口,流传至今。后明帝即位,追封她为“文昭皇后”,并为她重修坟墓。 ► 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