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拼音
序
这首词,作于李之仪居今当涂期间的某年春天。凌歊台,南朝宋孝武帝曾建避暑离宫于此。实际上,凌歊台并不很高(据《太平寰宇记》载仅高四十丈),只是因周围平旷,才望得很远。李之仪的这首词就是登此台远望之所得。目的在借景发挥,借登凌歊台以抒发内心的感慨。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起首用“偶向”二字,便透露出他平时幽居抑郁的心情。李之仪虽身在江南,心犹念汴京和故土(李之仪的家乡在今山东庆云)。登高以眺远,自难免引起万千感触。但词人仅用“春光已过三分”一句概括他种种思绪,把无穷的空间感化作有限的时间感,从而收到含蓄蕴藉的审美效果。“销魂”一词,兼有极度高兴和极度伤心两方面的含义。
“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飞花、坠絮,本都是自然形态的东西;但经过诗人的渲染,便都变成了含情物。飞花,指他人之乘风直上,舞态翩跹,得意非常;坠絮,喻己身之遭谤被逐,堕地沾泥,了无痕迹。
下片点明题意:“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伤感甚”,指以往岁月里所遭受的政治打击。“那堪旧恨仍存”,意味着此刻、此后仍然“旧恨”绵绵。“清愁”,指所触起的新愁。词人在“愁”字下加用“满眼”一词,便使人觉得愁如春天的游丝弥漫空际。至于愁些什么,词人并未明言,因此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共谁论”,进一步表明诗人块然独处,竟无人可为解愁。
“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却,这里作“岂”解,“却应”即“岂应”。词人目睹凌高欠台下春草丛生,很自然会联想起淮南小山《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著名诗句。但李之仪这里的“王孙”指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词人把归乡不得的怨恨归咎于春草的不解相忆,实乃貌似无理却至情的说法。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姑溪词提要》谓李之仪“小令尤清婉、峭蒨,殆不减秦观。”可谓一语中的,总括了李之仪小词的特点。这首词就是明证。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凌歊(xiāo)台:位于安徽当涂县西,相传是南朝宋孝武帝所建。
- 风花:风中的花,此处指随风飘飞的花瓣。
- 烟絮:如烟的柳絮。
- 那堪:怎么能忍受。
- 却应:只应该。
- 王孙:泛指贵族子弟,这里代指词人思念之人。
翻译
偶然间登上凌歊台眺望,春光已然过了一大半。层峦叠嶂的江山更让我柔肠寸断。风中的花瓣轻盈飘飞,姿态曼妙,如烟的柳絮飘落,没有留下一丝痕迹。
这一年来本就伤感不已,哪里还能承受旧恨至今仍在心头萦绕。满眼都是无法排遣的愁绪,又能和谁去倾诉?想来只有台下那无知无觉的小草,它不懂得我心中思念远方之人的心情。
赏析
这首词上阕着重写景,词人登上凌歊台,眼前春光流逝,江山重重,飞花飘絮,营造出一种朦胧、伤感的氛围,以景衬情,为下文抒发愁绪埋下伏笔。下阕则转入抒情,直接点明自己年来伤感,旧恨难消,清愁无处诉说。结尾“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以草之无情反衬人之多情,更加凸显出词人心中深深的寂寞与思念。整首词情景交融,将词人内心复杂的情感细腻地传达出来,语言质朴却情深意长,词意婉转,余味无穷,表达了词人对过往经历的思念与内心的惆怅之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