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鳣:即鳣鲔(zhān wěi),一种鯉鱼。
发(bō)发:众多貌。 亦说像鱼跃声。
鹿呦呦:“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并见《毛诗》。
杜酒:即杜康酒。
张梨:见《闲居赋》“张公大谷之梨”。
赏析
原作共两首,第一首是七律,殆初识张君时作,形容他的为人。这是第二首,大约跟张氏已很相熟了,所以开首便道“之子时相见”,《杜诗镜铨》以为“当是数至后再题”,《杜诗详注》以为“往来非一度矣”,皆是。
虽是一首应酬之作,却可以看出作者的人情味与风趣。这首诗直说与用典双管齐下。直说与用典是古诗常用的两种表现方法,如不能分辨,诗意便不明白。在这里却两两密合。假如当作直说看,那简直接近白话;假如当作用典看,那又大半都是些典故,所谓无一句无来历。但这是形迹,杜诗往往如此,不足为奇。它能够有风趣,方是真正的难得。
如“之子”翻成白话当说“这人”或“这位先生”,但“之子”却见《毛诗》。第三句,池中鲤鱼很多,游来游去;第四句鹿在那边吃草呦呦地叫;但“鳣(zhān)鲔发发(bō)”,“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并见《毛诗》。用经典成语每苦迂腐板重,在这儿却一点也不觉得,故前人评:“三四驱遣六艺却极清秀。”而且鹿鸣原诗有宴乐嘉宾之意,所以这第四句虽写实景,已景中含情,承上启下了。
“杜酒”一联,几乎口语体,偏又用典故来贴切宾主的姓。杜康是创制秫酒的人。“张公大谷之梨”,见潘岳《闲居赋》。他说,酒本是我们杜家的,却偏偏劳您来劝我;梨本是你们张府上的,自然在园中边摘边吃,不必向外找哩。典故用得这般巧,显出主人的情重来,已是文章本天成,尤妙在说得这样轻灵自然。《杜诗镜铨》说:“巧对,蕴藉不觉。”慰藉不觉正是风趣的一种铨表。
诗还用透过一层的写法。文章必须密合当时的实感,这原是通例。但这个现实性却不可呆看,有些地方正以不必符合为佳。在这里即超过,超过便是不很符合。惟其不很符合,才能把情感表现得非常圆满,也就是进一步合乎现实了。这诗末联“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想那前村的山路很险,又喝醉了酒,跌跌蹱蹱地回去,仿佛盲人瞎马夜半深池的光景,那有不发愁之理;所以这诗末句实在该当作“归醉每应愁”的,但他偏不说“应愁”,颠倒说“无愁”。究竟“应愁”符合现实呢,还是“无愁”符合现实?我们该说“应愁”是实;我们更应该知道“无愁”虽非实感,却能进一步地表现这主题──主人情重,客人致谢,宾主极欢。
在这情景下,那么不管老杜他在那天晚上愁也不愁,反正必须说“无愁”的。所以另外本可以有一个比较自然合理的解释,喝醉了所以不知愁;但也早被前人给否决了。《杜诗集评》引李天生说:“末二句谓与张深契,故醉归忘山路之险,若云醉而不知,则浅矣。”李氏的话是很对的。杜甫正要借这该愁而不愁来表示他对主人的倾倒和感谢,若把自己先形容成了一个酒糊涂,那诗意全失,不仅杀风景而已。又这一句结出首联的意思来,“邀人晚兴留”是这诗里主要的句子。(俞平伯)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之子:这个人,指张氏。
- 晚兴:晚间的兴致。
- 霁潭:雨后天晴的池塘。
- 鳣发发:鳣(zhān),一种鱼;发发(bō bō),形容鱼跳跃的声音。
- 鹿呦呦:呦呦(yōu yōu),鹿鸣声。
- 杜酒:指自家酿的酒。
- 张梨:指张氏家的梨。
- 归醉:醉酒归去。
翻译
这位张氏,我时常与他相见,他总是邀请我留下享受晚间的兴致。雨后天晴的池塘里,鱼儿跳跃发出声响,春天的草地上,鹿儿欢快地鸣叫。他家的酒特别醇厚,总是热情地劝我品尝,而他家的梨子,甜美得无需外求。虽然前方的山路险峻,但每次醉酒归去,我总是无忧无虑。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杜甫与张氏的深厚友情及张氏隐居生活的美好。诗中通过“霁潭鳣发发,春草鹿呦呦”生动地描绘了自然景色的和谐与生机,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后两句“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则巧妙地以酒和梨为媒介,表达了张氏的热情好客和生活的自给自足。最后一句“归醉每无愁”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满足和无忧无虑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