畚筑岂无谋,祈祷如有神。

茫茫浊河注,怀古临河滨。 禹功本豁达,汉迹方因循。 坎德昔滂沱,冯夷胡不仁。 激潏陵堤防,东郡多悲辛。 天子忽惊悼,从官皆负薪。 畚筑岂无谋,祈祷如有神。 宣房今安在,高岸空嶙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浊河:指黄河,因其水浑浊而得名。
  • 禹功:指大禹治水的功绩。
  • 豁达:开阔,广大。
  • 汉迹:指汉代的历史遗迹。
  • 因循:沿袭,遵循。
  • 坎德:指水德,即水的力量。
  • 滂沱:形容雨水很大。
  • 冯夷:古代传说中的水神。
  • 不仁:无情,残忍。
  • 激潏:水流湍急的样子。
  • 陵堤防:冲毁堤防。
  • 东郡:地名,今河南省濮阳市一带。
  • 悲辛:悲伤和辛苦。
  • 天子:皇帝。
  • 从官:随从的官员。
  • 负薪:背负柴草,比喻劳苦。
  • 畚筑:用畚箕和筑土工具进行土木工程。
  • 祈祷:向神明祈求保佑。
  • 宣房:指古代的宣室,即皇帝的居所。
  • 嶙峋:形容山崖高耸、险峻。

翻译

茫茫的黄河水滚滚东流,我站在河边,心中充满了对古代的怀念。大禹的功绩是多么的宏大,而汉代的历史遗迹则是沿袭着前人的足迹。水的力量曾经如此之大,滂沱大雨,水神冯夷为何如此无情?急流冲毁了堤防,东郡的人民经历了许多悲伤和辛苦。皇帝突然感到震惊和哀悼,随从的官员们也都背负着柴草,辛勤劳作。难道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治理水患吗?人们祈祷着,仿佛有神明在保佑。然而,古代的宣室如今安在?只剩下高耸险峻的岸崖。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黄河的描写,表达了对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敬仰以及对汉代历史遗迹的缅怀。诗中,“茫茫浊河注”一句,既描绘了黄河的壮阔,又隐喻了历史的深远。诗人通过对“禹功”与“汉迹”的对比,突出了大禹治水的伟大和汉代对前人成果的继承。后文则通过对水患的描写,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辛,以及对天灾的无奈和对神明的祈求。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高适

高适

高适,字达夫、仲武,汉族,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世称高常侍。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 26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