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陶渊明通过《山海经》所记废共工与鲧之事,联想而及齐桓公不听管仲之言,既废易牙等人又复之。感叹帝者倘不慎用才,必遭祸患。
在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里,世间的传说、神化、寓言、史实……通过其“魔镜”,或被化为睿智的火花,或被化为哀婉的叹息,或被化为惊天的怒吼,或被化为由衷的敬佩,或被化为刹那的顿悟,或被化为玄妙的虚幻,或被化为警世的宣言……难怪渊明有“诗人中哲人”之美誉。以此作为读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小结语。
高严的大臣显赫于朝廷及一国之中,作为君王当慎选贤才。帝舜何以流放共工而杀鲧?是帝舜见奸邪加以制裁。管仲向齐桓公献诚言,远易牙等人,反被猜疑。桓公临死方知管仲言之深长,但已无济于事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岩岩:高峻的样子。
- 共鲧(gǔn):共工和鲧,都是传说中的古代人物。
翻译
高峻显要地出现在朝堂和集市,帝王应当慎重使用人才。为什么要废弃共工和鲧,是重华(舜)让他们遭受这样的结果。管仲父亲般地进献忠诚的言论,姜太公却遭到猜忌;到临终时诉说自己的饥渴,那时又怎么来得及呢!
赏析
这首诗是陶渊明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感慨与思考。前两句表达对人才使用问题的关注。接着提到共工和鲧被废弃的情况以及与舜的关系。后面说管仲献言却遭猜忌,反映了历史上人才不被重视的现象。最后写人到临终才表达诉求却已来不及,有一种深深的遗憾和无奈。整首诗语言简练,通过简洁的语句表达了对世事和人才命运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