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则为善者日进,为恶者日止。
周主将视学,以太傅燕国公于谨为三老。……谨起,立于席后,对曰:“木受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明王虚心纳谏以知得失,天下乃安。”又曰:“去食去兵,信不可去;愿陛下守信勿失。”又曰:“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则为善者日进,为恶者日止。”
拼音
序
《资治通鉴(陈纪)》是司马光创作的中国史类书籍。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周主:指北周的君主,此指周武帝宇文邕。
- 视学:古代帝王或官员亲临学校考察教育情况。
- 太傅:官职名,古代辅佐太子的最高官衔。
- 燕国公:此处应是于谨的封爵。
- 于谨:北周的重要将领和政治家。
- 三老:古代尊崇的长者,此处于谨被任命为三老,象征敬老尊贤。
- 绳:此处比喻法则或标准。
- 谏:规劝帝王或上级的正确意见。
- 圣:此处指明智、圣明。
- 虚心纳谏:形容帝王能接受不同意见,态度谦虚。
- 知得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 去:舍弃。
- 信:诚信,信誉。
- 守信勿失:保持信用,不违背承诺。
- 有功必赏:对有功劳的人给予奖赏。
- 有罪必罚:对有过错的人给予处罚。
- 为善者日进:行善的人会越来越多。
- 为恶者日止:作恶的人会越来越少。
翻译
北周的皇帝(宇文邕)打算亲自到学校视察,任命太傅燕国公于谨为尊贵的三老。于谨起身,站在座位后面,回答说:“木材经过墨线的校正就会变得笔直,君主如果能听取建议就会变得圣明。明智的君王虚心接纳意见来了解自己的得失,这样天下才会安定。”他又说:“即使失去食物和武器,也不能失去信誉;希望陛下您坚守信用,不要违背。”他还强调:“对有功的人必须奖赏,对有过错的人必须惩罚,这样做好事的人就会一天天增多,做坏事的人就会一天天减少。”
赏析
这段文字描绘了于谨作为三老在视学时对君主的忠告,他以木受绳喻示君主应接受谏言以改正错误,强调了诚信和赏罚的重要性。于谨的言论体现了儒家的治国理念,即君主的德行与国家的稳定息息相关。他的建议既体现了对君王个人品性的期待,也揭示了社会公正和良好治理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