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渔舟顺溪而下,追寻那美妙的春景,夹岸桃花映红了古渡口两旁。花树缤纷,忘记了路程远近;行到青溪尽处,忽然隐约似见人烟。走入了幽深曲折的山口,再往前,豁然开朗一片平川。远望去丛丛绿树有如云霞绮聚集,进村见户户门前翠竹鲜花掩映。第一次才听说汉以后的朝代,村民穿戴的还是秦代衣装。他们世代聚居在武陵源,在这里共建了世外田园。明月朗照,松下房栊寂静;旭日升起,村中鸡犬声响起。村人惊讶地把外客迎接,争相邀请,询问那世上的消息。清晨的街巷,家家打扫花径;傍晚的溪边,渔樵乘船回村。当初因避乱世逃出尘寰,寻到这桃源仙境便不归还。从此隐居峡谷,再不管外间变化;世人求访异境,不过是空望云山。渔人不怀疑这是难得的仙境,但凡心未尽只把家园挂牵;出洞后他不顾隔山隔水,又决定辞家来此仙源。自认为来过的地方不会迷路,怎知道眼前的峰壑全然改变。当时曾记得山径幽深,沿青溪几回弯曲才到桃林。此日又逢春天,依然遍地桃花水;仙源何处,已杳杳难寻,不辨道路!
注释
逐水:顺着溪水。
古津:古渡口。去,一作“去”。
坐:因为。
行尽青溪忽视人:一说“行尽不见青溪人”,一说“行尽青溪忽值人”,见人,遇到路人。
隈:山、水弯曲的地方。
旷望:指视野开阔。
旋:不久。
攒云树:云树相连。攒,聚集。
散花竹:指到处都有花和竹林。
樵客:原本指打柴人,这里指渔人。
武陵源:指桃花源,相传在今湖南桃源县(晋代属武陵郡)西南。武陵,即今湖南常德。
物外:世外。
房栊:房屋的窗户。
喧:叫声嘈杂。
俗客:指误入桃花源的渔人。
引:领。
都邑:指桃源人原来的家乡。
平明:天刚亮。
闾巷:街巷。
开:指开门。
薄暮:傍晚。
避地:迁居此地以避祸患。
去:离开。
灵境:指仙境。
尘心:普通人的感情。
乡县:家乡。
游衍:留连不去。
自谓:自以为。
不迷:不再迷路。
峰壑:山峰峡谷。
青溪几曲到云林:又作“清溪几度到云林”。
云林:云中山林。
桃花水:春水,桃花开时河流涨溢。
赏析
《桃源行》所进行的艺术再创造,主要表现在开拓诗的意境;而这种诗的意境,又主要通过一幅幅形象的画面体现出来。
诗一开始,就展现了一幅“渔舟逐水”的生动画面:远山近水,红树青溪,一叶渔舟,在夹岸的桃花林中悠悠行进。诗人用艳丽的色调,绘出了一派大好春光,为渔人“坐看红树”、“行尽青溪”作了铺陈。这里,绚烂的景色和盎然的意兴融成一片优美的诗的境界,而事件的开端也蕴含其中了。散文中所必不可少的交代:“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在诗中化为言外意、画外音,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会了。在画面与画面之间,诗人巧妙地用一些概括性、过渡性的描叙,来牵引连结,并提供线索,引导着读者的想象,循着情节的发展向前推进。“山口”、“山开”两句,便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它通过概括描叙,使读者想象到渔人弃舟登岸、进入幽曲的山口蹑足潜行,到眼前豁然开朗、发现桃源的经过。这样,读者的想象便跟着进入了桃源,被自然地引向下一幅画面。这时,桃源的全景呈现在人们面前了:远处高大的树木像是攒聚在蓝天白云里,近处满眼则是遍生于千家的繁花、茂竹。这两句,由远及近,云、树、花、竹,相映成趣,美不胜收。画面中,透出了和平、恬静的气氛和欣欣向荣的生机,让读者驰骋想象,去领悟、去意会,去思而得之,而所谓诗的韵致就蕴含其中了。接着,又可以想象到,渔人一步步进入这幅图画,开始见到了其中的人物。“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写出了桃源中人发现外来客的惊奇和渔人乍见“居人”所感到服饰上的明显不同,隐括了散文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意思。
中间十二句,是全诗的主要部分。“居人共住武陵源”,承上而来,另起一层意思,然后点明这是“物外起田园”。接着,便连续展现了桃源中一幅幅景物画面和生活画面。月光,松影,房栊沉寂,桃源之夜一片静谧;太阳,云彩,鸡鸣犬吠,桃源之晨一片喧闹。两幅画面,各具情趣。夜景全是静物,晨景全取动态,充满着诗情画意,表现出王维独特的艺术风格。渔人,这位不速之客的闯入,使桃源中人感到意外。“惊闻”二句也是一幅形象的画面,不过画的不是景物而是人物。“惊”、“争”、“集”、“竞”、“问”等一连串动词,把人们的神色动态和感情心理刻画得活灵活现,表现出桃源中人淳朴、热情的性格和对故土的关心。“平明”二句进一步描写桃源的环境和生活之美好。“扫花开”、“乘水入”,紧扣住了桃花源景色的特点。“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两句叙事,追述了桃源的来历;“峡里谁知有人事,世间遥望空云山”,在叙事中夹入情韵悠长的咏叹,文势活跃多姿。
最后一层,诗的节奏加快。作者紧紧扣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将渔人离开桃源、怀念桃源、再寻桃源以及峰壑变幻、遍寻不得、怅惘无限这许多内容,一口气抒写下来,情、景、事在这里完全融合在一起了。“不疑”六句,在叙述过程中,对渔人轻易离开“灵境”流露了惋惜之意,对云山路杳的“仙源”则充满了向往之情。然而,时过境迁,旧地难寻,桃源已不知在何处了。这时,只剩下了一片迷惘。最后四句,作为全诗的尾声,与开头遥相照应。开头是无意迷路而偶从迷中得之,结尾则是有意不迷而反从迷中失之,令读者感喟不已。“春来遍是桃花水”,诗笔飘忽,意境迷茫,给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将这首《桃源行》诗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作比较,可以说二者都很出色,各有特点。散文长于叙事,讲究文理文气,故事有头有尾,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交代得具体清楚。而这些,在诗中都没有具体写到,却又使人可以从诗的意境中想象到。诗中展现的是一个个画面,造成诗的意境,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去想象、玩味那画面以外的东西,并从中获得一种美的感受。这就是诗之所以为诗的原因。
王维这首诗中把桃源说成“灵境”、“仙源”,很多人有非议。其实,诗中的“灵境”,也有云、树、花、竹、鸡犬、房舍以及闾巷、田园,桃源中人也照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处处洋溢着人间田园生活的气息。它反映了王维青年时代美好的生活理想,其主题思想,与散文《桃花源记》基本上是一致的。
这首诗通过形象的画面来开拓诗境,可以说,是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在早年作品中的反映。此外,全诗三十二句,四句或六句一换韵,平仄相间,转换有致。诗的笔力舒健,从容雅致,游刃有余,为后人称道。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逐水:顺着溪水。
-
去津:指古渡口。津(jīn),渡口。
-
隈隩(wēi yù):曲折幽深的山坳河岸。
-
攒云树:树木簇拥如云。
-
房栊(lóng):窗户,这里指房屋。
-
俗客:指误入桃花源的外人。
-
物外:世俗之外。
-
闾巷(lǘ xiàng):里巷,这里指居民聚居处。
-
游衍:尽情游乐。
-
桃花水:桃花盛开时节江河涨水。
翻译
渔船顺着溪水行进,喜爱这春山的美景,两岸桃花夹着古渡口。
因为欣赏着盛开的桃花树,不知不觉走了很远,走到了清澈的小溪尽头,忘记了自己身处何方。
在山口处悄悄行进,开始时道路还很狭窄幽深,到了山口开阔之处,眼前豁然开朗,出现了一片平坦的陆地。
远远望去,看到一处树木簇拥如云的地方,走近一看,许多人家周围种着散落的花竹。
打柴的人第一次传出汉朝人的姓名,而这里的居民还穿着秦朝时的衣服。
居民们共同居住在武陵源这个地方,在世俗之外建起了田园。
明月照耀下,松树下的房屋十分宁静,太阳升起时,云彩中传来鸡犬的喧闹声。
桃花源里的人惊讶地听说有外人到来,争相把他们带回家中,并询问外面的都市情况。
天刚亮时,人们打扫街巷,让花开满道路,傍晚时分,渔人樵夫乘船顺流而归。
起初是为了躲避战乱离开人间,到了这里如同成仙一样就不再回去了。
在峡谷里谁知道这里有人间之事,在世上遥望,只能看到空旷的云雾缭绕的山峰。
不怀疑这神奇的地方难以见到,只是自己尘心未除,仍然思念着故乡。
出了山洞,不管隔着多少山水,辞别家乡后,最终还是打算长久地在这里游玩。
自以为经过这里不会迷路,怎知道山峰山谷如今已经发生了变化。
当时只记得进入山的深处,沿着几曲青溪可以到达云林。
春天来了,到处都是桃花水,却分不清仙源在哪里,无法寻觅。
赏析
这首诗以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描绘了桃花源中优美的自然风光、宁静的生活场景以及淳朴的民风民俗。诗中通过对桃花源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诗的开头,诗人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渔舟逐水、桃花夹岸的美景,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和大自然的魅力。接着,诗人通过描写渔人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展现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状态。这里的人们安居乐业,与世隔绝,保持着淳朴的民风和古老的习俗。诗中“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一句,巧妙地反映了桃花源中时间的流逝和与世隔绝的特点。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描写桃花源中的人们对俗客的热情款待以及俗客对桃花源的留恋,进一步强调了桃花源的美好。然而,诗人也意识到,桃花源虽然美好,但自己终究无法长久地留在这里,因为自己的尘心未尽,仍然思念着故乡。这种矛盾的心理,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整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清新自然,富有感染力。诗人通过对桃花源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反思,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