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拼音
译文
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约朋友携酒壶共登峰峦翠微。
尘世烦扰平生难逢开口一笑,菊花盛开之时要插满头而归。
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
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
注释
题注:一作《九日齐山登高》。
九日:旧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旧浴登高饮菊花酒。齐安:今湖北省麻城一带。
翠微:这里代指山。
酩酊(mǐngdǐng):醉得稀里糊涂。这句暗用晋朝陶渊明典故。《艺文类聚·卷四引·续晋阳秋》:“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登临:登山临水或登高临下,泛指游览山水。
牛山:山名。在今山东省淄博市。春秋时齐景公泣牛山,即其地。
序
此诗为安抚友人张祜的失意情绪而作,诗以看破一切的旷达乃至颓废,来排遣人生多忧、生死无常的悲哀,有人理解为表现了封建知识分子的人生观落后、消极的一面,对此说暂且存疑。
赏析
首联用白描的手法写雁过江上南飞,与客提壶上青山的一副美景。仅用七字,把江南的秋色描写的淋漓尽致。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江涵秋影”四字精妙的传达出江水之清,“秋影”包容甚广,不独指雁影。“与客携壶”是置酒会友,兼之有山有水,是人生乐事,“翠微”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颔联为唐诗名句,夹叙夹议,写出了诗人矛盾的心情。“难逢”、“须插”的言外之意是应把握当前及时行乐,不要无益地痛惜流光,表现了一种通达的生活态度。“菊花”是扣合重阳节的习俗。
颈联与颔联手法相同,都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想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同时也表达了及时行乐之意。“酩酊”也是扣合了重阳节的习俗。颔联和颈联都用了对比,一是尘世不乐与佳节尽情快乐的对比,一是大醉无忧与怨恨忧愁的对比。两联也多次提到重阳。节日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使人们暂时摆脱日常生活的束缚、抛开日常生活的烦恼,让自己的心情放松片刻。杜牧在这里所表现的正是趁着重阳节抛开世事、尽情放纵快乐的思想。
尾联承上“登临恨落晖”意,诗人用齐景公牛山泣涕之事进一步安慰自己。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像“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就不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以齐景公的反例作结,表现了这种旷怀中包含着一种苦涩。
此诗通过记叙重阳登山远眺一事,表达了诗人人生多忧、生死无常的悲哀。以看破一切的旷达乃至颓废,有人理解为表现了封建知识分子的人生观的落后、消极一面,对此说暂且存疑。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 涵:包容,包含。这里江水包容着秋天景物的影子。
- 翠微:翠绿的微山,这里代指山腰。
- 酩酊(mǐng dǐng):大醉。
- 牛山: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南。《晏子春秋·内篇谏上》记载,齐景公游牛山时,面对美景,因感叹人生短暂而流泪。沾衣,泪水沾湿衣裳。
翻译
江水倒映着秋天景物的影子,大雁刚刚开始南飞,我和友人带着酒壶一同登上翠绿的山腰。在这纷纷扰扰的人世间难得有开怀大笑的时候,所以一定要采来菊花插满头才回去。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谢这美好的节日,不必在登高之时怨恨落日余晖。古往今来人生大多如此,又何必要像齐景公在牛山感慨那样独自落泪沾湿衣裳呢?
赏析
这首诗是杜牧在重阳节与友人登上齐安城山峰时所作。首句“江涵秋影雁初飞”,描绘出一幅清幽的秋景,为全诗奠定了基调。诗人和友人一起登高赏景,这种悠然惬意的场景之下,笔触一转,发出“尘世难逢开口笑”的感慨,道出了在现实生活中开怀时刻的难得,体现出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无奈。紧接着“菊花须插满头归”,诗人要以插满头菊花的举动,来展现对当下美好时光的珍惜与享受。“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传递出一种豁达的态度,及时行乐以应对佳节,不必为时光流逝而徒增烦恼。最后以“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收束,用齐景公的典故,进一步阐述不必为人生短暂而过度哀伤,整体上在忧伤与旷达间取得巧妙平衡,情韵悠长,既表达了对人生的沉思,又流露出超脱尘世的旷达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