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蚕

· 徐渭
越桑虽云盛,不及吴中繁。 越女卖钗钏,仅可完蚕山。 如斯苦拯救,良亦可悯怜。 如何野蚕种,孳息多今年。 曳丝满郊郭,食叶留其觔。 叶叶如虫网,枝枝垂钓缗。 涎缕无所用,胶衣黏头巾。 过者苦拂拭,桑女交攒颦。 提筐往西园,空手归东邻。 即欲贸钗珥,有钱无桑村。 嗟彼机上杼,秋来鲜闻声。 匪来犹可说,国输良有程。 衣食无二理,蠹衣与食均。 尝闻捕蝗法,及此同瘗焚。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越桑:指越地的桑树。
  • 吴中:指吴地,古代中国地名。
  • 钗钏(chāi chuàn):古代女子佩戴在头发上的装饰品。
  • 蚕山:指养蚕的山。
  • 拯救:救助。
  • 悯怜:怜悯。
  • 孳息(zī xī):繁殖生长。
  • 曳丝(yè sī):拉丝。
  • (jīn):蚕茧内的丝。
  • 钓缗(diào mǐn):挂在树枝上的蚕茧。
  • 涎缕(xián lǚ):蚕吐的丝。
  • 胶衣:指蚕茧上的胶质。
  • 拂拭:擦拭。
  • 攒颦(zān pín):皱眉。
  • 提筐:提篮。
  • 贸钗珥(mào chāi ěr):交换钗钏。
  • (zhù):织布机。
  • 瘗焚(yì fén):埋葬焚烧。

翻译

越地的桑树虽然说是茂盛,却比不上吴地那般繁茂。越地的女子卖掉她们的头饰钗钏,勉强能够养活蚕虫的山。这样的辛苦救助,也值得怜悯。野生的蚕虫怎么种植,今年却繁衍得很多。拉丝遍布乡野,吃叶留下它们的丝茧。叶子像虫网一样,树枝上垂下蚕茧。蚕虫吐的丝没有用处,胶质粘在头巾上。路过的人苦苦擦拭,桑树女子皱眉。提着篮子往西园,空着手回到东邻。想要交换钗钏,有钱却没有桑树的村庄。唉,那织布机上的杼,秋天来了却很少听到声音。不来也可以说,国家输送的路程很远。衣食没有两样,蛀衣和食物一样。曾听说捕蝗的方法,如今也用来埋葬焚烧。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养蚕的艰辛和辛劳。诗人通过描写野蚕的种植、蚕茧的收获以及蚕茧的加工过程,表现了农民辛勤劳作的生活场景。诗中反映了古代农村劳动人民的艰辛生活,以及他们对生活的无奈和苦涩。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农村生活的画面,让人感受到了古代农民的辛勤与艰辛。

徐渭

徐渭

明浙江山阴人,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晚号青藤。诸生。有盛名,天才超逸,诗文书画皆工。常自言吾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其画工花草竹石,笔墨奔放淋漓,富于创造。知兵好奇计,客胡宗宪幕,擒徐海,诱王直,皆预其谋。宗宪下狱,渭惧祸发狂自戕不死。又以击杀继妻,下狱论死,被囚七年,得张元忭救免。此后南游金陵,北走上谷,纵观边塞阨塞,辄慷慨悲歌。晚年贫甚,有书数千卷,斥卖殆尽。自称南腔北调人,以终其生。有《南词叙录》、杂剧《四声猿》及文集。 ► 15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