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梁秋晓书事三首

舜陶开利孔,山骨竟为齑。 野碓多舂土,溪船半载泥。 风烟秋更惨,瓦砾路全迷。 随牒何来此,无阶老稚圭。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浮梁:地名,今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
  • 秋晓:秋天的早晨。
  • 舜陶:传说中舜帝制作的陶器,这里指制陶业。
  • 利孔:利益之门,指制陶业带来的经济利益。
  • 山骨:山中的矿石。
  • (jī):细碎的腌菜或酱菜,这里比喻矿石被粉碎。
  • 野碓:农村中用来舂米的石臼。
  • 舂土:捣碎泥土,这里指制陶过程中的泥土加工。
  • 溪船:在溪流中行驶的小船。
  • 瓦砾:破碎的砖瓦。
  • 随牒:随从文书,指官员随行的文件。
  • 无阶:没有台阶,比喻没有晋升的机会。
  • 老稚圭:指年老的官员,圭是古代官员的玉制礼器,这里代指官员。

翻译

舜帝的陶器开启了利益之门,山中的矿石最终被粉碎成细末。 野外的石臼多半在捣碎泥土,溪流中的小船半载着泥浆。 秋天的风烟更加凄惨,破碎的砖瓦让道路全然迷失。 我随从文书来到这里,却没有晋升的机会,年老的官员。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浮梁秋日早晨的景象,通过制陶业的兴盛与环境的破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诗中“舜陶开利孔,山骨竟为齑”揭示了制陶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同时也暗示了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后两句则通过“野碓多舂土,溪船半载泥”进一步描绘了制陶过程中的繁忙景象。然而,“风烟秋更惨,瓦砾路全迷”则转折出环境的恶化,表达了诗人对环境破坏的忧虑。最后两句“随牒何来此,无阶老稚圭”则抒发了诗人对自己官场生涯的无奈和感慨。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既展现了制陶业的繁荣,也透露出对环境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洪焱祖

元徽州歙县人,字潜夫,号杏庭。由平江路儒学录迁绍兴路儒学正,调衢州路儒学教授,擢处州路遂昌县主簿,以休宁县尹致仕。有《杏庭摘稿》、《尔雅翼音释》等。 ► 7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