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 · 送余干教邓觉非归吴
琵琶亭下春波,滔滔流入三吴去。东风也似无情,不约木兰舟住。中有仙翁,苎衫乌帽,笔床谈麈。道越乡虽好,昨非今是,终不似,归来赋。
想见莓苔三尺,玉琴清、杏梢初雨。青青衿佩,童参冠伍,徘徊江暮。我意尤长,公行不顾,一声柔橹。趁轻风径上蓬莱,顶□去天尺五。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琵琶亭:亭名,位于江边,常用于送别之地。
- 三吴:古地区名,指吴郡、吴兴、会稽,泛指今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一带。
- 木兰舟:用木兰树材制成的船,常用来比喻美好的船只。
- 苎衫:用苎麻制成的衣服,轻薄透气。
- 乌帽:黑色的帽子,古代士人的常服。
- 笔床谈麈:笔床指放置笔的架子,谈麈指谈论时挥动的麈尾,象征文人的雅致。
- 越乡:指越地,即今浙江一带。
- 莓苔三尺:形容环境幽静,苔藓丛生。
- 衿佩:指学子的服饰。
- 童参冠伍:指跟随的童子和冠者,即年轻的学子。
- 柔橹:轻柔的橹声,形容船行平稳。
- 蓬莱:神话中的仙山,常用来比喻理想中的美好之地。
- 顶□去天尺五:原文中有一字缺失,意指高耸入云,离天很近。
翻译
在琵琶亭下,春水滔滔,流向三吴之地。东风似乎无情,未曾挽留木兰舟停驻。舟中有一位仙翁,身着苎麻衣,头戴乌帽,手持笔床,谈笑间挥动麈尾。他道出越乡虽好,但昨非今是,终究不如归来的赋诗。
想象中,那里的莓苔厚达三尺,玉琴声清脆,杏树梢头初降细雨。青青的学子们,穿着衿佩,成群结队,在江边徘徊。我心中尤为不舍,但公行不顾,只留下一声柔橹。随着轻风,径直前往蓬莱仙山,那山顶高耸,仿佛离天只有尺五之遥。
赏析
这首作品以送别为主题,通过描绘春江、东风、仙翁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依依不舍和对归来的期盼。诗中“东风也似无情”一句,既描绘了自然景象,又隐喻了离别的无奈。后文通过对越乡的描述和对学子们的描绘,进一步以景抒情,展现了诗人对友人前程的美好祝愿和对归来的深切期待。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送别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