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赴阳城用前韵别茂卿子云正之

谁使腰间印欲悬,不知面上唾才乾。 先生敢以督邮去,坐客莫将官长看。 祖席又成携手别,离杯何苦上眉酸。 且休凋落高阳社,来往双凫也不难。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腰间印欲悬:指官职即将升迁,印绶即将悬挂在腰间。
  • 面上唾才乾:比喻受到侮辱或轻视,脸上的唾沫还未干。
  • 督邮:古代官职名,负责督察地方行政。
  • 坐客:指在座的宾客。
  • 官长:指高级官员。
  • 祖席:指送别的宴席。
  • 离杯:指离别时的酒杯。
  • 上眉酸:形容离别时的悲伤情绪。
  • 高阳社:指文人雅集的地方。
  • 双凫:指两只野鸭,比喻朋友或同伴。

翻译

是谁使得腰间的官印即将悬挂,不知脸上的唾沫才刚刚干。 先生您敢于以督邮的身份离去,座上的宾客请不要将您看作是高级官员。 送别的宴席上我们再次携手告别,离别时的酒杯为何让眉头如此酸楚。 请不要让高阳社的雅集凋落,来往于朋友之间也并不困难。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深情和不舍。诗中通过“腰间印欲悬”和“面上唾才乾”的对比,形象地描绘了友人即将升迁却可能受到轻视的境遇。后句则鼓励友人勇敢面对,不要被官职所束缚。诗的结尾则寄托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相聚的期待,展现了诗人豁达的情怀和对友情的坚定信念。

李俊民

李俊民

金泽州晋城(今属山西)人,字用章,号鹤鸣,泽州晋城(今属山西)人。 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二子韩王李元嘉后裔,排行第三。幼年能文。少时得名儒传授程氏之学,即北宋哲学家程颐、程颢兄弟二人所奠定的“理学”,“其于理学渊源,冥搜隐索,虽片言只字务有根据。”凡经传子史百家之书,他无不研究,未及仕,已成名儒。 金章宗承安五年(公元1200年),以经义举进士第一(时年二十五岁),授应奉翰林文字,文名雄于一时。不久,任沁水县令,并提举长平(今高平西北)仓事,进升朝请大夫。未几,因他厌恶官场应酬,弃官归田,以所学教授乡里。由于他学问渊博,加之状元声威,从学者甚众,不远千里慕名而来投师者不绝于门。贞佑二年(公元1214年),金宣宗自中都(今北京城西南隅)南迁汴京(今开封市)。因为战乱,李俊民于贞佑三年(公元1215年)离开家乡隐居于嵩州鸣皋山隐居,后迁徙至怀州(今河南沁阳),不久又隐于西山。在河南的这段时间,有隐士荆先生,授给他邵雍的《皇极》数学,李俊民对这种用符号、形象和数字推测宇宙变化的学说十分精通,当时深通此道的刘秉忠也对其佩服得五体投地,自叹弗如。元灭金后,李俊民徙居怀州,不久又隐居于崇山。元政府泽州长官段直从河南嵩山迎回李俊民任泽州教授,在大阳生活,他便千方百计招延泽州散在四方的名士,协助他教授学生,所以,仅五六年,所培养的人才,“以通经被选者”有一百二十二人。 元初,忽必烈即汗位前,刘秉忠曾向忽必烈推荐李俊民,盛赞他“易理,易数两造精微”。元宪宗蒙哥七年(公元1257年),忽必烈在藩邸,命以安车召见李俊民等金朝遗老,天天延访,从不间断。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经史百家,无所不谈。忽必烈想授以高官,但李俊民拒绝入仕,恳赐还山,忽必烈钦佩其气节,尊重其人格,便派专人护送。忽必烈曾令张仲一向李俊民讨教有关祯祥方面的预言,因李俊民精通《皇极》数,所言神话般全部应验。当忽必烈即汗位,改元中统,李俊民已卒于嵩山,享年八十五岁,葬于晋城崔家庄北。元世祖中统初,赐谥庄靖先生。 其文格冲澹和平,语言流畅(代表作《重修浮山女娲庙记》、《睡鹤记》);诗多忧幽激烈之音,寄怀深远;其词多咏物、写景、应酬唱和之作,偶尔也抒发苦闷,如“人世闲愁都占了,有情天也老”(《谒金门·和邦直》)。元世祖忽必烈曾对侍臣说:“朕求贤三十年,唯得窦汉卿及李俊民二人。”元人王特升评价说:“鹤鸣老人,国朝之名士也,勇退居闲,朝经暮史,经学传家尤长于理。”刘瀛序其集云:“先生诗,格律清新似东坡,句法奇杰似山谷。集句圆转,脉络贯穿,半山老人之体也。雄篇钜章,奔腾放逸,昌黎公之亚也。”《四库全书总目》赞其诗“类多幽忧激烈之音,系念宗邦,寄怀深远,不徒以清新奇崛为工”。 有《庄靖集》十卷,包括诗七卷,文三卷。词存六十八首,收入唐圭璋《全金元词》。《庄靖集》有《九金人集》本、《山右丛书初编》本。 ► 89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