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寓

仲尼相鲁君,鲁人兴谤辞。 子产听郑政,郑人亦毁之。 赤心苦不同,黄口任瑕疵。 贤圣且不免,吾人莫嗟咨。 周公古元圣,流言乃相欺。 向非天动威,成王终见疑。 所以明哲士,脩身日孳孳。 谤言虽百端,而吾自坦夷。 譬之伤日月,指斥靡不为。 安知日月光,万古焉能亏。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 相鲁君:担任鲁国国君的辅佐。
  • 谤辞:诽谤的话语。
  • 子产:春秋时期郑国的大夫,以贤能著称。
  • 听郑政:处理郑国的政务。
  • 毁之:诋毁他。
  • 赤心:忠诚的心。
  • 黄口:指年幼无知的人,这里指那些无知的诽谤者。
  • 瑕疵:缺点,错误。
  • 嗟咨:叹息。
  • 周公: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曾辅佐成王治理国家。
  • 元圣:至高无上的圣人。
  • 流言:谣言。
  • 天动威:天象显示的威严,这里指周公摄政时出现的异常天象,如日食等,被认为是天意支持周公。
  • 成王:周成王,周武王的儿子,周公的侄子。
  • 明哲士:明智的人。
  • 脩身:修身,指修养自己的品德。
  • 孳孳:勤奋不懈。
  • 坦夷:坦荡,心胸开阔。
  • 靡不为:无所不为,指诽谤者无所不用其极。
  • 万古:永远。
  • :损害,减少。

翻译

孔子辅佐鲁国国君时,鲁国人民却兴起了诽谤的话语。子产处理郑国的政务,郑国人民也诋毁他。忠诚的心意苦于不被理解,无知的人任意指责缺点。即使是贤圣也难以避免这种情况,我们这些普通人又何必叹息呢?周公,古代至高无上的圣人,也曾经被谣言所欺骗。如果不是天象显示的威严,成王最终也会怀疑周公。因此,明智的人每天勤奋不懈地修身养性,即使面对百般诽谤,我们也能保持心胸开阔。就像伤害日月一样,诽谤者无所不用其极。但怎能知道日月的光芒,永远也不会因为诽谤而减少呢?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孔子、子产和周公的历史典故的引用,表达了作者对于诽谤和误解的深刻认识。诗中,作者指出即使是历史上的圣贤也难免遭受诽谤,但他们的伟大和价值并不会因此而受损。作者鼓励人们应该像这些圣贤一样,坚持修身养性,保持坦荡的心胸,不被外界的诽谤所动摇。诗的最后,作者以日月为例,强调了真正的价值和光芒是永恒的,不会因为任何诽谤而有所减少,寓意深刻,给人以启迪。

朱诚泳

安徽凤阳人。明宗室。号宾竹道人。太祖第二子秦王朱樉玄孙。弘治元年袭封秦王。长安有鲁齐书院,久废,诚泳别易地建正学书院,又于其旁建小学,择军士子弟延儒生教授。工诗。著有《经进小鸣集》。卒谥简。 ► 131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