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黔国公

万里山川开百粤,十年戎马暗三巴。 伏波铜柱冲炎塞,横海楼船出瘴沙。 鸿雁不传天北字,琼瑶空忆日南华。 飘飘奉使金门客,目断银河八月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黔国公:指明朝时期的一位贵族,黔国即今贵州一带。
  • 百粤:古代对广东、广西一带的泛称。
  • 三巴:古地区名,指巴郡、巴东、巴西,今重庆一带。
  • 伏波:指东汉名将马援,曾被封为伏波将军。
  • 铜柱:马援在征讨交趾(今越南北部)时所立的标志,象征着汉朝的疆界。
  • 冲炎塞:炎塞指南方炎热之地,冲表示穿越。
  • 横海:指横渡海洋。
  • 楼船:古代大型战船。
  • 瘴沙:指南方有瘴气的沙地。
  • 鸿雁:古代常用来比喻传递书信的使者。
  • 琼瑶:美玉,这里比喻美好的书信或消息。
  • 日南华:日南是古代地名,华指华夏,这里泛指中原地区的美好事物。
  • 奉使:奉命出使。
  • 金门客:指在金门(古代指宫门)出入的使者或官员。
  • 银河:天河,这里可能指银河般的江河或比喻遥远的地方。
  • :木筏,这里指船只。

翻译

万里山川展开了百粤之地,十年的战乱使三巴之地变得黯淡无光。伏波将军的铜柱穿越了南方的炎热之地,横渡海洋的楼船从瘴气弥漫的沙地出发。鸿雁没有带来北方天空的信件,美好的消息如同空忆日南的华美。我作为奉命出使的使者,在金门之外,望着银河般的江河,八月里船只已经远去,我只能目送。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作为使者远赴边疆的景象,通过对山川、战乱、铜柱、楼船等元素的描绘,展现了边疆的辽阔与艰险。诗中“鸿雁不传天北字,琼瑶空忆日南华”表达了对家乡消息的渴望与无奈,而“飘飘奉使金门客,目断银河八月槎”则抒发了使者远行的孤独与对归途的期盼。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与对家乡的思念。

何景明

何景明

明河南信阳人,字仲默,号大复。八岁能作文,十五中举人。弘治十五年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初,刘瑾用事,谢病归。瑾败,以荐除中书。时武宗多以佞幸为义子。景明疏言“义子不当蓄,宦官不当宠”。官至陕西提学副使,以病投劾归,抵家而卒。与李梦阳齐名,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时人言天下诗文必称“何李”。又与边贡、徐祯卿并称四杰,及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称七才子,即所谓“前七子”。然何、李成名之后,论诗每相牴牾。申何者谓何诗俊逸,李诗粗豪,盖风格实有区别。有《大复集》、《雍大记》、《四箴杂言》。 ► 16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