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徐茂吴游白岳信宿紫霄楼

· 佘翔
东南真气抱神皋,谒帝重来感二毛。 尘世漫随沧海变,名山不改白云高。 泉鸣石壁飞寒雨,风入松林急暮涛。 闻道襄城迷七圣,劳生?得解天韬。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神皋(gāo):指神山或仙境。
  • 谒帝:指拜见天帝,这里指游历名山。
  • 二毛:指白发,比喻年老。
  • 沧海变:比喻世事变迁。
  • 名山:指白岳山。
  • 白云高:形容山高云深。
  • 泉鸣石壁:泉水在石壁上流淌发出的声音。
  • 风入松林:风吹过松林。
  • 暮涛:傍晚的波涛声。
  • 襄城:地名,这里可能指某个历史事件或传说。
  • 七圣:指传说中的七位圣人或神仙。
  • 劳生:指辛苦的生活。
  • 天韬(tāo):指天命或天意。

翻译

东南方向真气环绕着神山,再次来到这里拜见天帝,感慨自己已生白发。 尘世间的变迁如同沧海桑田,但名山依旧,白云依旧高悬。 泉水在石壁上飞溅,仿佛寒雨,风穿过松林,带来傍晚的波涛声。 听说在襄城迷失了七位圣人,辛苦的生活中,哪里能解开天意的奥秘。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佘翔与徐茂吴同游白岳山,夜宿紫霄楼的所见所感。诗中,“东南真气抱神皋”一句,以“真气”和“神皋”形容白岳山的神秘与崇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敬畏之情。后文通过对“尘世”与“名山”的对比,以及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自然永恒的向往。结尾处提及“襄城迷七圣”与“解天韬”,则透露出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思。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

佘翔

明福建莆田人,字宗汉,号凤台。嘉靖三十七年进士。任全椒知县。与御史议事意见相左,即拂衣罢去,放游山水以终。工诗,有《薜荔园诗稿》及《文草》。 ► 122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