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云

两都秦与洛,派自赤帝精。 譬如同根木,南枯北犹荣。 哀哉千里草,四百终火行。 穷新何为者,欺孤易天明。 中间十五载,无汝元城名。 谁尸春秋笔,恕彼投阁生。 当时有凡例,党中独垂情。 区区考亭叟,再主斯文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扬子云:指扬雄,西汉末年的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
  • 两都:指长安和洛阳,分别为西汉和东汉的都城。
  • 秦与洛:秦指长安,洛指洛阳。
  • 派自赤帝精:赤帝,古代神话中的南方之神,这里可能指汉朝的兴起与南方有关。
  • 南枯北犹荣:比喻南方衰落而北方仍然繁荣。
  • 千里草:可能指广大的民众或指国家的衰败。
  • 四百终火行:四百可能指汉朝的统治时间,火行可能指汉朝的灭亡。
  • 穷新:指新朝,王莽篡汉后建立的朝代。
  • 欺孤:指王莽篡位,欺压孤立无援的汉朝皇室。
  • 易天明:指改朝换代。
  • 元城:地名,这里可能指扬雄的故乡或活动地。
  • 春秋笔:指《春秋》一书,这里比喻历史记载。
  • 投阁生:指扬雄,他曾因政治原因被迫投阁(跳楼)自杀未遂。
  • 凡例:指一般的规则或标准。
  • 党中:指政治团体或党派。
  • 垂情:表示关心或同情。
  • 区区:自谦之词,这里可能指自己。
  • 考亭叟:指朱熹,南宋著名理学家,曾在考亭讲学。
  • 斯文盟:指文化的传承和维护。

翻译

扬雄,西汉末年的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 长安与洛阳,分别是西汉和东汉的都城,它们的兴起源自南方的神灵。 就像同一根树,南方枯萎而北方依然繁荣。 悲哀啊,广大的民众,汉朝四百年的统治最终走向灭亡。 新朝的王莽,为何要篡位,欺压孤立无援的汉朝皇室,轻易地改朝换代。 在这十五年的时间里,元城的名字不再被提及。 谁来记载这段历史,对扬雄这样的投阁生表示宽恕? 当时有一套规则,政治团体中独独对扬雄表示同情。 我这个自谦的考亭老者,再次承担起维护文化传承的责任。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扬雄及其时代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视。诗中,“两都秦与洛”展现了汉朝的辉煌与变迁,“南枯北犹荣”则巧妙地比喻了汉朝的衰落与新朝的兴起。通过对扬雄命运的同情,作者表达了对历史公正记载的渴望,以及对文化传承责任的自觉承担。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历史洞察力。

方一夔

宋元之际严州淳安人,一名夔,字时佐,自号知非子。方逢辰孙。以荐领教郡庠,未几退,隐富山,授徒讲学,学者称为富山先生。有《富山遗稿》。 ► 39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