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目

· 杜甫
一县蒲萄熟,秋山苜蓿多。 关云常带雨,塞水不成河。 羌女轻烽燧,胡儿制骆驼。 自伤迟暮眼,丧乱饱经过。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蒲萄(pú táo):即葡萄。
  • 苜蓿(mù xu):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用作牧草。
  • 关云:边关的云,常带雨意,形容边疆气候多变。
  • 塞水:边塞的河流。
  • 羌女:羌族的女子。
  • 烽燧(fēng suì):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
  • 胡儿:指胡人,古代对北方边疆民族的称呼。
  • 骆驼:一种能耐饥渴,适应沙漠环境的哺乳动物。
  • 迟暮:比喻晚年。
  • 丧乱:指战乱或社会动荡。

翻译

一县之地葡萄成熟,秋天的山上苜蓿茂盛。 边关的云常常带着雨,边塞的河流难以成形。 羌族女子轻视烽火报警,胡人男子善于驾驭骆驼。 我自伤晚年眼力衰退,饱经战乱和社会动荡。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边疆的景象和当地民族的生活,同时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晚年经历的感慨。诗中“蒲萄熟”、“苜蓿多”描绘了边疆的丰收景象,而“关云常带雨”、“塞水不成河”则反映了边疆气候的多变和地理的荒凉。后两句通过对羌女和胡儿的描写,展现了边疆民族的生活习性。最后,诗人以“自伤迟暮眼,丧乱饱经过”表达了自己对晚年眼力衰退和经历的战乱的深切感慨。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和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1425篇诗文

杜甫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