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孙山人太初墓兼怀郑吏部继之

· 徐熥
道场山下见荒阡,欲吊吟魂一怆然。 寂寂梨花寒食雨,萧萧蒿草夕阳烟。 空林夜静闻猿啸,断碣年深借鹿眠。 若把梅亭比苕水,千秋黄土总堪怜。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yè):拜见。
  • 荒阡:荒凉的墓地。
  • 怆然:悲伤的样子。
  • 梨花:一种花,常用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和生命的短暂。
  • 寒食:中国传统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这天禁止生火,只能吃冷食。
  • 萧萧:形容风吹草木的声音。
  • 蒿草:一种野草,常用来象征荒凉。
  • 断碣:断裂的石碑。
  • 鹿眠:鹿在休息,这里指墓地荒凉,连鹿都可以在此安眠。
  • 梅亭:地名,可能指墓地附近的一个亭子。
  • 苕水:水名,这里可能指一个地名,与梅亭相对应。
  • 黄土:指坟墓,因坟墓多用黄土堆成。

翻译

在道场山下看到荒凉的墓地,想要祭奠那里的吟咏之魂,心中不禁感到悲伤。寂静的梨花在寒食节的雨中显得更加凄凉,萧萧的风吹动着蒿草,夕阳下的烟雾缭绕。在空旷的林中,夜晚静悄悄的,可以听到猿猴的哀鸣,断裂的石碑旁,年深日久,鹿儿也可以在此安眠。如果把梅亭比作苕水,那么千百年来,这片黄土总是让人感到可怜。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荒凉墓地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逝去友人的深切怀念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诗中运用了梨花、寒食雨、蒿草、夕阳烟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凉而美丽的氛围,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猿啸和鹿眠的描写,更是加深了墓地的孤寂和荒凉感。最后,通过梅亭与苕水的对比,诗人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无尽哀思和对生命无常的深刻认识。

徐熥

明福建闽县人,字惟和。徐?兄。万历四十六年举人。负才淹蹇,肆力诗歌。与弟徐?并有才名,然?以博学称,熥则以词采著。有《幔亭集》。 ► 166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