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古

· 徐熥
落日不回照,颓波无西流。 人生处世间,倏忽如蜉蝣。 百年伤局促,其忧乃千秋。 一朝时命尽,悲风起松楸。 累累丘土中,谁辨王与侯。 贵亦不必喜,贱亦不必忧。 圣贤多微言,达者聃与周。 斗酒相娱乐,虚名安足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颓波:指衰败的潮流。
  • 倏忽:迅速,突然。
  • 蜉蝣:一种昆虫,生命周期极短,比喻人生短暂。
  • 局促:狭小,不宽敞,这里比喻生命的短暂和局限。
  • 时命:命运。
  • 松楸:松树和楸树,常用来象征墓地。
  • 累累:形容众多,堆积。
  • 微言:深奥的言辞,指圣贤的教诲。
  • 达者:通达事理的人,这里指老子(聃)和孔子(周)。

翻译

落日的光芒不再回头照耀,衰败的潮流也不向西流去。人生在世,转瞬即逝如同蜉蝣一般。百年的生命感到狭小和局限,而忧虑却是千秋万代。一旦命运终结,悲风就会在松树和楸树间吹起。在众多的土丘之中,谁能分辨出王侯与平民。高贵也不必欢喜,卑贱也不必忧愁。圣贤们留下了深奥的教诲,通达事理的人如老子与孔子。斗酒之间相互娱乐,虚名又何足挂齿。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落日、颓波等自然景象,比喻人生的无常和短暂。诗中“倏忽如蜉蝣”形象地描绘了人生的短暂,而“百年伤局促,其忧乃千秋”则表达了生命虽短,但忧虑却是长久的。后文通过对王侯与平民的对比,强调了贵贱无常,不应过分在意。最后提到圣贤的教诲和斗酒娱乐,表达了追求内心平和,不计较虚名的态度。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徐熥

明福建闽县人,字惟和。徐?兄。万历四十六年举人。负才淹蹇,肆力诗歌。与弟徐?并有才名,然?以博学称,熥则以词采著。有《幔亭集》。 ► 166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