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审之桂州谒中丞叔

知音不可遇,才子向天涯。 远水下山急,孤舟上路赊。 乱云收暮雨,杂树落疏花。 到日应文会,风流胜阮家。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知音:知心朋友,能理解自己的人。
  • 才子:有才华的人。
  • 天涯:极远的地方。
  • (shē):远。
  • 文会:文人雅集,指文人相聚,共同讨论文学艺术。
  • 风流:这里指文采风流,才华横溢。
  • 阮家:指东晋时期的阮籍家族,以文学才华著称。

翻译

知心的朋友难以遇到,有才华的人却要远赴天涯。 远处的河水急速下山,孤独的舟船驶向遥远的路途。 傍晚的云彩收起了雨,杂乱的树木间落下了稀疏的花朵。 到达目的地时,应该会参加文人的聚会,那里的风流才情定会胜过阮籍家族。

赏析

这首诗是戴叔伦送别李审去桂州谒见中丞叔的作品。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李审才华的赞赏以及对其远行的不舍。诗的前两句直接抒发了知音难寻和才子远行的感慨,后两句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进一步烘托了离别的氛围。最后两句则寄托了对李审未来在桂州能够得到赏识和文人交流的美好祝愿。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才华的珍视。

戴叔伦

戴叔伦

戴叔伦,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今存诗二卷,多混入宋元明人作品,需要仔细辨伪。 ► 27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