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灯檠歌

· 韩愈
长檠八尺空自长,短檠二尺便且光。 黄帘绿幕朱户闭,风露气入秋堂凉。 裁衣寄远泪眼暗,搔头频挑移近床。 太学儒生东鲁客,二十辞家来射策。 夜书细字缀语言,两目眵昏头雪白。 此时提携当案前,看书到晓那能眠。 一朝富贵还自恣,长檠高张照珠翠。 吁嗟世事无不然,墙角君看短檠弃。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檠(qíng):灯架。
  • 射策:汉代取士的一种考试方法,主试者提出问题,书之于策,覆置案头,受试人拈取其一,叫作“射”,按所射的题目作答。

翻译

长的灯架有八尺却白白地只是长,短的灯架只有二尺却是方便又明亮。黄色的帘子绿色的帐幕朱红的门都关闭着,风露之气进入秋堂带来凉意。裁剪衣服寄给远方让泪水弄花了双眼,频繁用手挠头然后挪近床边。那位太学的儒生东鲁的客人,二十岁辞别家乡来参加射策考试。夜里书写细小的字连缀成言语,两眼昏花头发都白了。这时候把它拿在桌案前使用,看着书直到天亮哪里能睡着。一旦富贵了就自己放纵起来,长的灯架高高张挂照耀着珍珠翡翠。唉呀感叹世间的事没有不是这样的,在墙角您看那短灯架就被抛弃了。

赏析

这首诗以长短灯檠作比,寓意深刻。前几句描写了短檠的实用和方便,以及在特定情境下的作用。中间部分描述了太学儒生刻苦读书时对短檠的依赖。之后写一旦富贵,人们就会抛弃曾经的实用之物,转向更华丽的长檠。“吁嗟世事无不然”表现出对这种普遍现象的感慨和无奈。全诗通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反映了社会中存在的趋炎附势、喜新厌旧等现象,富有讽刺意味,也显示出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韩愈

韩愈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郡望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后人尊称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曾积极参加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任裴度的行军司马。思想上,韩愈崇奉儒学,力排佛老。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 48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