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宪副王公家驭督视河南学政先是长公以春秋魁天下而公继之

圣朝多士满东周,况尔工师棫朴收。 万古图书更河洛,八方文轨自中州。 洪都石佚还堪访,虎观经残可再雠。 倘向青囊探秘策,第云南史有春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宪副:明代官名,指副都御史。
  • 王公家驭:人名,指王家驭。
  • 督视:监督视察。
  • 河南学政:指河南省的教育行政。
  • 长公:指王家驭的长子。
  • 春秋:指《春秋》一书,也是科举考试中的一个科目。
  • 魁天下:指在科举考试中名列前茅。
  • 工师:指工匠和教师,这里泛指各类人才。
  • 棫朴:古代用来比喻人才的树木。
  • 河洛:指黄河与洛河流域,这里泛指中原地区。
  • 文轨:指文化规范。
  • 中州:指中原地区。
  • 洪都:指南昌,古代称洪都。
  • 石佚:指石碑上的文字遗失。
  • 虎观:指古代的学府。
  • 经残:指经书的残缺。
  • :校对,校正。
  • 青囊:古代用来装书的袋子,这里指书籍。
  • 秘策:指珍贵的书籍或策略。
  • 南史:指南朝的历史。

翻译

圣明朝廷中人才济济,遍布东周之地,何况还有众多工匠和教师如棫朴般被收集。万古流传的图书多源于河洛之地,八方的文化规范自然源自中州。洪都的石碑虽有遗失,但仍可寻访,虎观中的经书虽残缺,但可以再次校对。若你向青囊中探寻秘策,只需提到南史中记载的《春秋》。

赏析

这首作品赞颂了明朝时期东周地区人才的繁荣,以及河洛地区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诗中通过“工师棫朴收”、“万古图书更河洛”等句,展现了人才的聚集和文化的发源。后两句则通过“洪都石佚”和“虎观经残”的对比,表达了对于文化遗失的遗憾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视。最后提到“南史有春秋”,暗示了历史的记载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对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和赞美。

王世贞

王世贞

明苏州府太仓人,字元美,自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官刑部主事。杨继盛因弹劾严嵩而下狱,世贞时进汤药,又代其妻草疏。杨死,复棺殓之。严嵩大恨。会鞑靼军入塞,嵩诿过于世贞父蓟辽总督王忬,下狱。世贞与弟王世懋伏嵩门乞贷,忬卒论死,兄弟号泣持丧归。隆庆初讼父冤,复父官。后累官刑部尚书,移疾归。好为古诗文,始与李攀龙主文盟,主张文不读西汉以后作,诗不读中唐人集,以复古号召一世。攀龙死,独主文坛二十年。于是天下咸望走其门,操文章之柄,所作亦不尽膺古,而有近似元稹、白居易之作。有《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 71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