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后因述所忆

别路寒山外,佳期皓月边。 如何今夜梦,仍作想夫怜。 叶已题红去,人空在眼前。 凄凉抱柱意,零落采萧篇。 有恨春偏老,无书雁不传。 蚕丝终自结,荷露岂成圆。 易隔相思地,难忘离恨天。 因思解佩日,翻忆献珰年。 倦绣情仍剧,怀春思未捐。 晚风垂柳暗,初日映霞鲜。 弱益花前媚,颦生病后妍。 妆成娇似凤,人竞指如仙。 价并时年重,心俱白日悬。 锦衾欢伴宿,鸳缕喜同牵。 珍重三更枣,踟蹰一夜眠。 因缘真好恶,去住得迍邅。 自别眉端月,长乖足下莲。 秋兰正堪把,愁绝为谁搴。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佳期:美好的时光。
  • 想夫怜:思念丈夫的怜爱之情。
  • 叶已题红:指书信已经寄出。
  • 抱柱意:指坚守承诺的决心。
  • 采萧篇:古代诗歌的一种,此处指诗篇。
  • 蚕丝:比喻情思。
  • 荷露:荷叶上的露珠,比喻美好的事物难以长久。
  • 解佩:解下佩带的饰物,比喻离别。
  • 献珰:献上珍贵的玉珰,比喻赠送珍贵之物。
  • 颦生:皱眉,形容忧愁。
  • 三更枣:三更时分吃的枣子,此处指深夜的思念。
  • 迍邅:困顿,艰难。
  • :摘取。

翻译

分别的路在寒山之外,美好的时光在明亮的月光下。为何今夜的梦中,依旧充满对丈夫的思念与怜爱。书信已经寄出,人却依旧在眼前。心中充满了凄凉和坚守承诺的决心,诗篇中也透露出零落之感。春天本应充满生机,却因恨意而显得老去,没有书信传来,雁儿也无法传递消息。情思如蚕丝般缠绕,美好的事物如荷叶上的露珠,难以长久。虽然分别了,但相思之地难以忘怀,离别的痛苦依旧难忘。想起解下佩饰的那天,又回忆起赠送珍贵玉珰的岁月。刺绣时的情感依旧强烈,春天的思念未曾减少。晚风中的垂柳显得暗淡,初升的太阳映照出鲜亮的霞光。花前的柔弱更添妩媚,病后的皱眉更显妍丽。妆扮完成后娇艳如凤,人们争相指点如仙子。价值与时代并重,心意如白日般明亮。锦被中欢愉地相伴入眠,鸳鸯线喜乐地共同牵扯。珍重深夜的思念,一夜辗转难眠。因缘真是好恶难辨,去留都显得艰难。自从分别后,眉间的月光已不再,足下的莲花也已走远。秋天的兰花正可摘取,却因愁绝而不知为谁而摘。

赏析

这首作品深情地表达了对远方爱人的思念与离别的痛苦。诗中运用了许多富有象征意义的自然景物,如寒山、皓月、秋兰等,来增强情感的表达。通过对美好时光的回忆和对离别痛苦的描绘,诗人展现了对爱情的执着与不舍。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读来令人动容。

伍瑞隆

伍瑞隆,字国开,号铁山,晚号鸠艾山人。香山(今中山)人。弱冠补弟子员。明熹宗天启元年(一六二一)解元。明思宗崇祯十年(一六三七)副榜。初授化州教谕,修《高州府志》,以信史称,擢翰林院待诏,迁户部主事,再迁员外郎,管仓场。十五年,任河南大梁兵巡道,旋署藩臬两司。谢病归。南明绍武帝立,拜太仆寺正卿。明亡,隐居邑之鸠艾山中。卒年八十二。善诗书画,有《临云集》、《辟尘集》、《金门草》、《白榆草》、《石龙草》、《雩乐林草》、《怀仙亭草》、《铁遂草》、《赋草》、《游梁草》、《少城别业近草》、《鸠艾山人赋》等。清康熙《香山县志》卷七、清乾隆《香山县志》卷六有传。伍瑞隆诗,诸别集多已佚,仅存日本内阁文库藏明天启四年刊本《临云集》十卷,该集一至五卷为诗,后五卷为文。今以《临云集》为底本整理。他书辑得佚诗,附于末卷之后。 ► 46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