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次周畏斋韵:依照周畏斋的诗韵作诗。
- 敖气完贰尹:人名,具体身份不详。
- 身虽去国义偏荣:虽然离开了国家,但道义上却感到光荣。
- 懒写离骚:懒得写《离骚》这样的辞赋。
- 吊屈平:悼念屈原。
- 匹马不嫌滇服远:即使单人匹马也不嫌滇地(今云南)的服饰远。
- 双眸顿向楚山明:双眼立刻向楚地的山川望去,显得明亮。
- 吟哦未必妨公事:吟诗作赋未必妨碍公务。
- 赋讽还须籍墨卿:写赋讽刺时事还需要依靠文人。
- 一点忠诚天所畀:一点忠诚是天赐的。
- 纲常为重利名轻:认为道德纲常比名利更重要。
翻译
虽然我离开了国家,但在道义上我感到光荣,懒得写《离骚》来悼念屈原。即使是我一个人,也不嫌滇地的服饰遥远,我的双眼立刻向楚地的山川望去,显得明亮。吟诗作赋未必会妨碍我的公务,写赋讽刺时事还需要依靠文人。我的一点忠诚是天赐的,我认为道德纲常比名利更重要。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忠诚和道义的重视,以及对名利的不屑。诗中,“身虽去国义偏荣”一句,即表明了诗人虽然身处异乡,但内心仍然坚守着对国家的忠诚和道义。后文通过对屈原的悼念、对滇地和楚山的向往,以及对吟诗作赋和写赋讽刺时事的看法,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忠诚和道义的价值观。最后一句“纲常为重利名轻”更是直接点明了诗人的价值观取向,即道德纲常比个人的名利更为重要。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高尚的情操和坚定的信念。